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為什麼“僵屍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

http://www.CRNTT.com   2016-05-03 09:00:43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最近,中央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做出戰略調整,並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十三五”乃至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關鍵,出台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措施。

  中國改革報告發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文章表示,有關方面的資料表明,當前中國產能嚴重過剩,庫存嚴重積壓的八大行業,除了部分是民營企業外,大部分集中在國有企業,大量的所謂“僵屍企業”構成中,也主要是國有“僵屍企業”。為什麼國有企業出現那麼多嚴重過剩的產能、大量的產品庫存積壓?為什麼“僵屍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僵屍企業”?除了在發展方面全球市場發生變化,在改革領域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市場競爭機制沒有完善等原因外,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近些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停滯不前,甚至局部倒退所造成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並根據不同時期國有企業、國有經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輪重大改革,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九十年代初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九十年代末提出“結構調整,抓大放小”,將國有企業“集中在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2000年以後,政府開始進行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同時對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內部機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通過多年的改革,尤其是通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國民經濟布局調整,抓大放小,既提高了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也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保證了中國國民經濟的連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對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文章稱,但是,在分享中國經濟十多年高速增長成果的同時,在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在國有企業擺脫了困境進入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但沒有繼續按著中央確定的國企改革正確方向和大政方針繼續深化改革,使改革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而且在局部的改革方面發生了倒退。

  比如,這幾年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沒有按照中央關於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要求,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基本上停止了“退”的部署,國有企業不再提重點集中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而是全面進入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包括大量的競爭性行業,使得國企大量地湧入鋼鐵、煤炭、水泥、玻璃、鐵礦石、有色金屬、房地產等行業,使得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整體素質不高,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加上國有企業內部決策機制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對大量的產能過剩不能及時地根據市場情況調整、退出、轉型,從而形成了目前大量的過剩產能,使國有企業發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為中國整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後果。此外,由於國有企業沒有形成能進能退、能生能死、優勝劣汰的退出機制,加上國有企業內部機制轉換不到位,使國有企業用人多、成本高、效率低、競爭力差,在產能、產品已經大量的過剩積壓、嚴重虧損的情況下,不少國有企業仍然靠著政府的支持、銀行的貸款,勉強生存,形成了大量“僵屍企業”。

  因此,落實中央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決策,最重要的是堅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真正從體制機制上對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結構動手術,消除中國當前產能過剩、積壓嚴重、庫存膨脹、結構失衡等背後深層次的原因。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使處於劣勢的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領域快捷、平穩、有序地退出,形成資本能進能出、企業能生能死的自我動態調整機制,從根本上消除大量的國企“僵屍企業”存在的根源;同時加快國有企業內部決策、經營機制的改革,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活力,使之更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使中國的經濟在新的基礎上實現協調、健康、有序的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功。

  文章指出,如果在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有企業改革不能取得突破,產生產能過剩深層次的原因不能根本解決的話,僅僅是各級政府採取行政手段,用政府補貼、優惠政策等方式,通過兼並重組等方法,暫時緩解結構失衡的矛盾和困難,在過剩產業產銷之間取得了暫時相對平衡,這樣的結果只是治標不治本,從長遠來看,可能會給中國經濟的發展留下極大的隱患,未來若干年也許還需要再來一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