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台獨”民意對撞 如何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16-11-08 00:28:06  


 
  民意還是“民粹”  兩岸部分民眾的直接對撞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在兩岸民眾需要空前團結,共同應對兩岸在“後2016”時期面臨的“台獨”危機之時,兩岸網絡群體因為各種事端在社交網站發生沖突,兩岸民意經受了空前的考驗!大陸在台灣部分群體中被進一步地“污名化”,而台灣在大陸部分民眾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開始惡化。兩岸民眾相互之間的不信任感和惡感已經達到1987年兩岸恢復接觸以來的峰值。而且,兩岸部分民眾的這種沖突已經不再是透過兩岸公權力機構或其授權的民間團體,而是在網絡新媒體的作用下,產生了直接的沖突。兩岸的糾葛與矛盾第一次深入至兩岸民間層次,“民粹化”的民意彌漫在海峽上空。

  如果說“太陽花學運”和“反課綱運動”之時,大陸網絡群體以及絕大部分普通民眾只是台灣政局的看客,至多通過互聯網瞭解島內政壇動態,那麼2016年1月的“周子瑜事件”是兩岸民眾直面互動的開始。圍繞“周子瑜事件”以及同時發生的島內政局變動,兩岸部分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一改過去交流中“溫情脈脈”、“你儂我儂”的一面,通過社交網站開展激烈甚至帶有火藥味的互動,“表情包大戰”、“帝吧出征”成為兩岸交往史上的新名詞。及至台灣電信詐騙犯的新聞在網絡空間被“刷屏”,“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的神話被打破,而頗受島內青年群體追捧的“小確幸”生活方式也被貼上“台獨”的標簽。與此同時,大陸遊客“赴台遊”的升溫,也讓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感受到台灣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網絡產業發展水平等方面“也不過如此”,對台灣的美好想像也在“深度遊”後逐漸消失。台灣部分媒體對於大陸諸如“茶葉蛋”之類的無知、傲慢與自負,也引發大陸民眾的普遍反感。7月發生的“大巴失火”事件,讓大陸對於台灣民間的負面情緒再次高漲。大陸部分群體感覺到過去8年乃至於更長時間的“惠台”政策似乎只是大陸一廂情願式的利好釋放,台灣不僅在公權力層次漸行漸遠,而且在民間層次也並不領情。由此導致的結果,大陸民間要求對台強硬的聲音再起!而這次“再起”,不僅要求對台灣當局強硬,也出現了要求對台民眾強硬的聲音,這是既往兩岸交往中未曾出現的場景。

  再考察台灣島內,部分群體的“反中民粹”已經逐漸成為島內的政治正確。“一中”以及作為“一中”替代表述的“九二共識”在台灣已經被高度“污名化”。不僅“台獨”群體“不會講”,中間群體“不願講”,就連擁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群體都開始出現“不敢講”的現象。“台獨”意識形態裹挾著“小確幸”、“媚日”等價值觀,對台灣部分群體特別是青年群體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一些群體已經陷入“反中必反”、“無中不反”的地步。由於這部分群體在相當程度上把持著台灣地區的媒體資源,各類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運用了“洗腦式”的宣傳手段,導致“一中”及“九二共識”在台灣輿論場已經邊緣化,出現“噤聲”情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