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執政 兩岸關係結構性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6-11-15 00:07:29  


 
  “現狀”的結構要素

  長久以來多數論者對兩岸關係的認識以現實主義理論或自由主義理論為主要分析框架,因此理論的核心概念或者說核心因素,或是物質力量,或是制度,兩者都可以部分解釋兩岸關係現狀,但解釋不充分,且無法前瞻趨勢。首先,考量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物質力量。兩岸物質力量的唯一變化是單純的力量對比值的變化,而這種力量對比值的變化,不能成為理論建構中的核心變數。因為,現今這個對比值已經大到僅僅只有數量意義而無品質意義的程度,並且這個對比值長期繼續擴大是較為恒定的趨勢,從理論建構的角度,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將物質力量設定為兩岸關係中的恒量範疇。此外,這個對比值雖然具有反“台獨”的重要作用,但對促統一、甚至對促發展並不能單獨起作用。

  其次,考量自由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制度。兩岸關係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制度化過程,尤以過去八年的成效最為顯著。但制度化一定程度上致使現狀漸趨固化,發展性因素漸趨不足,這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同時,制度化如何保障發展方向又是另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制度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而言是個有重要攸關性的概念,但它日漸成為兩岸關係理論視閾內需要解決的問題本身,而非解決問題的核心理論工具。自由主義理論也承認制度從來就不是唯一要素,兩岸關係有高度敏感性,“制度攸關”而非“制度決定”體現的尤為明顯。

  由從以上論述可知,物質力量和制度對分析兩岸關係的理論框架而言都具有重要攸關性,只是不具有核心作用。本文嘗試引進新的理論,既能包含上述兩個攸關性概念,又能提出新的核心概念或者說核心因素,以求解釋兩岸關係現狀和判斷未來趨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結構的變遷根源於三個因素:共有觀念尤其是其核心身份認同、物質力量和行為體間互動的進程。建構主義的經典命題是:共有觀念建構身份,身份建構利益,“利益是以身份為先決條件的,因為行為體在知道自己是誰之前是不可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當利益明確後,利益決定行為,利益到行為不再是建構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身份認同在兩岸關係中體現為兩岸的相互政治定位,這一直就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今漸顯缺乏發展性因素,究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常常被論及的缺乏共同利益或者共同行為機制,而在於身份認同的差異甚至對峙。

  建構主義理論以身份認同為核心概念,同時容納了物質力量和制度兩個攸關性概念的理論張力,不但可以用來清晰周延地解釋兩岸關係現狀,也提供了預測兩岸關係現狀發展性的理想工具。換言之,兩岸關係的根本性結構要素只有三個:身份認同、物質力量、制度。與當前的兩岸關係相對應,這三個結構要素主要延展為雙方對相互關係本質屬性的立場、綜合實力對比、互動模式或機制。其中,身份認同既相互關係本質屬性是核心要素,規定著兩岸關係現狀的本質特徵和發展方向,物質力量和制度則對兩岸關係現狀起重大的影響。當身份認同要素出現問題,物質力量因素也可以成為主導性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