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邵軒磊:網絡成極端主義溫床 輿情有代表力

http://www.CRNTT.com   2016-11-27 00:02:47  


台師大東亞系助理教授邵軒磊(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 黃博寧整理報道)台師大東亞系助理教授邵軒磊日前在首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帝吧事件”與“子瑜事件”中可以看出,網民已經不若以往社會邊緣人形象,而是實際影響兩岸的政治經濟狀態的關鍵推力,若未來網絡言論若更加激化,使“台灣/中國”成為對立單選題,兩岸問題將更加棘手。

  他表示,台灣自2000年代媒體環境開放以來,媒體亂象逐年加劇,為人詬病。溯自泛藍、泛綠概念成型,傳統媒體也被各自“歸類”,中立性、可信度受到普遍懷疑。 及至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的爆發,可謂大衆對傳統媒體不信任感的一個高潮,而其對於兩岸關系,尤具衝擊。在中國因素與“親中”、“反中”的叙事下,任何有關中國大陸、兩岸關系的信息,都容易引起閱聽人警惕。

  另一方面,以覆蓋、影響程度最大的傳統媒體“電視”為例,其收視率皆普遍偏低,實際影響人數與上網人口相較,更無可比性。即使是最受歡迎的電視劇,平均收視率也多在1%至2%之間, 新聞節目則更低。 隨著2014年11月大選結果呈現“電視廣告”效果顯著不及“網絡帶風向”的現象,所謂的“網軍”成為顯學,而兩岸政治人物、團體也更加重視新媒體,落後者勤於追趕,可知大勢。綜上,在敏感的兩岸關系上,傳統媒體投入大而收益小,新媒體的威力則如前述,更在“子瑜事件”中一覽無遺。開展新媒體的兩岸關系研究,極具迫切性。

  在受衆問題上,本來政治議題甚至是兩岸關系,并不是台灣多數大衆的生命經驗,多數社會僅止於“陸客、陸生、旅游”之印象為主。易言之,較少接受到對岸相關信息的一般大衆,還是能有“自主隔絕”的空間與自由。“影片加上論壇效應,使得平常不願意關心政治的個體,本次也在群衆效應之下與各種媒體播放之下,看到這個影片。其後所造成之心理反應,不言而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