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主體意識”權力化過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第三、話語受眾的主流化

  “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人的主流心理情感。台灣光復至今已60餘年,台灣內部的省籍意識已逐漸淡化,“台灣人認同”已成為主流。從台灣各種民調的結果都可以看出“台灣人認同”已成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如圖2),已替代“即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認同。其實台灣人認同台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也有其合理性。問題是,這種認同不能是極端狹隘的、不具包容性,更不能成為與中國人認同相對立的台灣“獨立”意識。台灣人認同雖然成為主流認同,但不必然就走上與大陸對立並分裂的道路,尤其是在兩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灣年輕一代自己詮釋的“台灣主體意識”會更為務實,並降低對抗性。陳孔立教授就曾指出,年輕一代更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將來與大陸合作或統一對台灣有利,對他們有利,他們不會堅持走分裂的道路。⑱

  第四、話語發展的超越性被“台獨”勢力和“台獨”論述綁架的“台灣主體意識”難以持久,更難以和大陸日益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和平相處。所以,只有不斷超越,建構一種更為合理的包容性論述,才是“台灣主體意識”穩步發展的關鍵。“真正愛鄉愛土、鄉土認同意義上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並不是對立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局部和整體關係。因此,健康正面的'台灣意識'只能從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新中國認同中才能找到合理的歸宿。”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以及“兩岸共同意識”建構已成當務之急,橫跨兩岸超越彼此狹小視域的“新中國人認同”已現端倪。

  結論

  就今天而言,“台灣主體意識”這一話語仍處於建構之中,不同的群內施動者如國、民兩黨都在極力競爭話語主導權,同時也在實踐性互動過程中逐漸就兩岸關係、台灣未來發展等群體性認知建構出共有知識。但無論如何“台灣主體意識”有其封閉性和狹隘性,只有建構融合兩岸的超越性認同,才是破解其“分離”傾向這一弊端的根本途徑。“台灣主體意識”具有歷史合理性,因此無需消解,而需要疏導和改善,使其成為台灣社會健康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知識。目前來看,應當從文化和教育入手,改變台灣社會尤其是李扁當局推行的“去中國化”行徑,強化兩岸共同史觀論述,使中國人認同更好地導引入“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建構過程。另一方面,建構新的“兩岸共同意識形態”也是平衡“台灣主體意識”的重要手段。兩岸共同意識形態,即兩岸人民的群際共有知識。通過連綿不絕的跨兩岸人員與經貿往來以及社群情感連接,逐步構築兩岸經濟社會的一體化結構,形成一系列的共同治理機制,建構超越原有“忠誠中心”的新的認同中心,進而產生兩岸共同認可和尊重的意識形態體系(共有知識)。我們相信通過兩岸人民的交流和溝通,“台灣主體意識”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健康的、更具包容性的心理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