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產業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08:31  


 
  2008年前兩岸產業以單向轉移為主的交流方式,是基於市場動力和兩岸關係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台灣製造業長期以代工生產為主,基於跨國公司全球佈局要求和生產成本選擇,向外轉移是必然趨勢;而兩岸同文同種優勢,大大降低了台灣製造業中小企業跨境投資的門檻;兩岸長期無法“三通”加快了台商梯次向大陸轉移。這種以產業轉移為主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加速時期,其對兩岸經濟發展帶來的增長效應和福利效應十分明顯:本可能在台灣島內難以生存的企業在大陸得以發展壯大,拉動台灣對大陸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帶動了台灣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台灣貢獻了巨額的貿易順差,提供了大量就業。而且,由於兩岸產業發展形態與水準的差異,使兩岸企業在大陸形成互補性發展。這種增長效應,使得兩岸經濟關係在政治僵局下成為兩岸關係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獲得兩岸主流民意的高度支持。

  但同時,全球化背景下兩岸貿易投資的快速發展,在給台灣帶來財富效應的同時,收入分配效應也開始顯現。2000-2008年,兩岸先後加入WTO拉動台灣製造業加快向大陸轉移,台灣外銷訂單在海外的生產比重自2003年的2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47%,其中IT產品海外生產比重由47%迅速上升至85.1%。與此同時,台灣家庭收入按五等分最高與最低之比由2000年的5.55倍上升至2008年的6.03倍,此後一直維持在6倍以上。同時,大陸加入WTO後本地產業水準迅速提高,兩岸經濟與產業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部分領域出現競爭性發展現象。兩岸經貿關係雖然不是造成島內貧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由於台灣產業轉移的表面現象以及台灣出口與投資日益向大陸集中,加上兩岸政治因素,使島內貧富差距問題逐漸成為政治操弄兩岸關係的重要議題。但總體來看,2008年前兩岸經濟關係的增長效應和福利效應大於分配效應,兩岸特別是台灣島內主流民意支持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特別是開放“三通”,並成為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重要民意基礎。2010年兩岸簽署ECFA也得到島內多數民意支持,並對2012年馬英九連任成功發揮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