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汪辜會談”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8-09-01 00:18:50  


 
  這時的台灣正受到“民主化與本土化”的強烈衝擊,國民黨的“正統”統治面臨嚴重挑戰。蔣經國進退維艱,繼續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顯然是開歷史倒車,宣佈開放“戒嚴”,開放“黨禁”,開放“探親”……,又有巨大風險,會被大陸“統一”,或淪於“台獨”。但他看到了大陸“改革開放”已初見成效,讓他看到未來,不如也順應改革開放,讓兩岸民眾自決。所以他作出了明智選擇——開放黨禁、解除戒嚴、讓老兵探親……,結束了兩岸互不往來歷史,從此誕生了兩岸關係有了探親、通郵、通婚、通商……。從1988年始,至今恰好三十年。可以說“改革開放”推動了兩岸關係。
 
  二、“汪辜會談”催生了“九二共識”

  兩岸有了交流交往,也衍生了許多新問題,如婚姻糾紛,海上走私,漁業糾紛,以及怎麼共同推動科技文化交流、經濟交流、能源開發……,怎麼實現全面“三通”(通郵、通航、通商)等問題。於是台灣率先成立了半官方機構——“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大陸相應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來處理兩岸關係問題。“海基會”董事長為辜振甫,“海協會”會長為汪道涵。“兩會”在這兩位老人帶領下,開始了互動,終於在1992年4月27-29日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歷史性會談,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汪辜會談”,宣告了兩岸分隔了四十三年後,又重聚在一起了。

  第一次“汪辜會談”達成了許多共識,簽署了四個協議,使兩岸關係納入了法制化框架。自此之後,有了第二次“汪辜會談”;乃至有了從半官方到了官方接觸,即2014年台灣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的正式會面;直到2015年兩岸最高領導人的直接見面,即新加坡的“習馬會”(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而“兩會”也從最初達成“四項協議”到“二十三項協議”。全世界都知道,兩岸中國人開始自己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至今恰好又過去了二十五年。

  1992年的“汪辜會談”,人稱兩岸“破冰之旅”,這次會談沒有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定位問題,也沒有討論主權、治權問題,而是只討論了怎麼促進“三通”的功能性事務性問題。因為1992年兩岸不存在對“一個中國”歧見,當時台灣剛剛成立了“國統會”,制定了“國統綱領”,將兩岸關係定位為一個中國下的兩個地區,即大陸地區與金澎台馬地區,“一國兩區”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反對“台獨”,共同追求“統一”。“汪辜會談”正是在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所以“兩會”僅僅以口頭方式表述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都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均追求統一,感到這樣的共識連寫下來的必要都沒有,這是每天接觸的現實,這就是後來所稱的“九二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