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柯文哲現象的意涵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8-11-10 00:21:44  


 
  就柯式道路的影響來看,一是從柯文哲自身,他以一個市長的位階趟出了一條“墨綠”理念的人士與大陸相向而行的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務實可行之路,建立起“紅綠”地方政府層級的交流渠道,不僅提高了他自身在島內的政治地位,纍積了政治資本,也為未來政途更上一層樓打下了基礎,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從社會影響上看,柯在兩岸交流的施政中,打破舊的標籤式政治文化,敢說真話,不怕“抹紅”,正是其處理兩岸交流問題時展現出的政治魅力所在。與此同時,柯式道路將“兩岸一家親”善意導向綿綿傳遞出來,逐漸擴散並影響人心。2018年2月28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佈的民調顯示,就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言論,有10.6%非常贊同,40.1%還算贊同,換言之,在台北市有過半數的人基本上贊同柯文哲“兩岸一家親”的論調,且獲得跨年齡層的多數支持。尤其在35歲到60歲之間的選民支持度高。在民進黨認同者中,“兩岸一家親”有31%的人可以接受,與不贊同的33%持平。而在柯文哲的支持者中,以年輕人、高學歷者為最多⑩,這與大陸惠台31條出台後,島內年輕人對惠台31條過半數有感的民調結果相互映襯。

  正因此,柯文哲霸氣表示,他是“整個台灣社會最大公約數”。顯然,柯文哲能成為一面“白色力量”的旗幟,正是他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民意脈動的結果。

  四、“柯文哲現象”未來走向

  從上述島內社情民意走向上,不難發現,支撐“柯文哲現象”的,一是民眾在某個階段對政治人物某些方面特質的集中要求,二是對島內藍綠兩大黨認同度低落的政治環境,三是民眾需要真正能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且為民眾帶來實在利益的領軍人物。這三大因素顯然也是“柯文哲現象”能否持續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未來“柯文哲現象”仍有繼續維持的外在環境因素,但柯文哲的主觀能動性對“柯文哲現象”的未來走向起決定性作用。

  首先,“柯文哲現象”仍有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的外在環境因素。

  一是島內藍綠兩大黨認同度低落的政治環境在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民眾的政黨認同是經過對政黨的長期體驗、認知屢被強化而最終形成的,一旦形成則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並形成其特定的價值取向和好惡取捨。加之當下島內的藍綠政黨現實狀態,藍綠兩大黨認同度低落的政治環境在一段時期內難以改變。這將導致三大後果,其一,藍綠兩大黨的基本盤衹能萎縮至“理念支持者”群體,難再擴大。非政黨認同者將維持高比例狀態。其二,選舉思維的改變,即“選人不選黨”,民眾依政績、政策、領袖魅力而投票。實際上,島內選舉思維發生改變早在首次政黨輪替後就開始了。2001年以後,表態“選人不選黨”的民眾占4成多已是常態。2018年4月,“新台灣國策智庫”民調顯示,台北市民中,50.6%的民眾支持“第三勢力”候選人參選2020年“大選”⑪。這意味著柯文哲“非藍非綠”、擺脫意識形態束縛的“白色”標籤,仍有其吸引力。其三,未來參選人選舉模式也許會改變。柯文哲此次二戰台北市長,不得不採行無政黨奧援、依靠個人競選團隊和選舉經費的籌集渠道、輔以新媒體作用為特徵的選舉模式。柯文哲一旦通過這一選舉模式成功連任,則這一新選舉模式或將對島內政黨的影響力及政黨政治進一步產生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