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科技抗疫與數字戰疫的實踐與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20-04-17 00:04:59  


人大國發院舉辦線上研討會(網絡截圖)
  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記者 郭至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嚴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各類新興科技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人大國發院日前以“科技抗疫與數字戰疫:創新實踐與政策啟示”舉辦線上研討會,圍繞新興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及其引發的問題進行探討,特別是聚焦各類數字技術所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為主持人。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凱教授以“科技抗疫的啟示”為主題發言,他表示,數字化抗疫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新冠疫情蔓延的速度和面積非常快非常廣,是因為科技發達、交通高度發達、世界經濟高度一體化的“雙刃劍”的負的一面,科技的發展既造福人類也加速了這次疫情的蔓延。這次疫情有可能改變世界整體格局,我們應拭目以待。要做好疫情常態化最壞的打算,現在疫苗還沒有問世,中國面臨外部輸入倒灌的壓力,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抗疫模式誰優誰劣尚無法判斷,中國數字化抗疫作用顯著,比如中國快速給出了病毒的基因序列、研發了檢測的試劑盒,另外數字化防疫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3年的非典防疫則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也出現了短板和問題,第一,非典後國家構建的傳染病直報系統沒有發揮作用,非常遺憾;第二,地方政府信息發布不夠及時,更新不準確,給社會起到麻痹作用;第三,數字化共享與醫療資源匹配能力不足夠。現在抗疫中全球令人不安的現象出現,例如病毒來源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來解決,不要上升到政治,國際合作抗疫是必須的,疫情過後中國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汪玉凱判斷,科技會作為紐帶形成新的國際格局,國際之間應合作加快疫苗的研發和特效藥的研究,大國要起到大國的作用,全球的勝利才是勝利。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吳遜教授指出,顛覆性技術在很多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公共部門對顛覆性技術的應用還遠遠落後於私人部門,潛力還遠遠沒有被開發,公共部門應用顛覆性技術速度慢的原因為何?第一是資金短缺,第二是體制約束,第三是技術能力匱乏,第四是數據安全,第五是個人隱私保護的擔心,第六是公平性的考量。應該如何突破這些障礙?在疫情危機當中,人類面對狡猾的敵人,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的危機,而是一場“戰爭”。

  各國在抗疫中都有兩難選擇,普通情況下,經濟損失和喪失基本生活保障與感染死亡人數站在了對立面,中國現在也同樣存在,我們取得的還是階段性的勝利,尚有疫情反覆的可能性。不過顛覆性技術的運用使得經濟損失和感染人數的數字都會降低,甚至可以部分解決兩難問題的選擇,如果技術更加成熟,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上一段提到的六個原因吳遜認為前三個都比較容易解決,但後三個則需要更加仔細的思考。總之,嚴酷的疫情為顛覆性技術的發展突破帶來良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