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中國有兩個節日很重要:一是春節,另一是清明節,二者都關乎著通過儀式感而達到家的情感凝聚,外在儀式不可或缺,現代社會更要對此有文化自覺。春節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禮文化的集中體現,為何春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運輸量,為何大部分中國人都要回老家過年?春節背後凝聚著中國人最深層的文化價值觀,需要加以提升。春節貼春聯,家庭團圓一起吃年夜飯,都是辭舊迎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春節的喜慶日子裡不能忘記祖先,要祭祖,祖先也要來和子孫後代一起享受酒食,其樂融融。魯迅的小說《祝福》就描述了傳統中國在春節包括祭祖在內的各種祭祀。筆者南方家鄉單位上班的人在大年三十下午都要急著趕回家殺公雞,殺公雞是為了祭祖,這是一年裡的頭等大事,絕不能輕忽、錯過。清明節更是以一套莊重的儀式來專門祭祖,在外地工作者往往要請假回去祭祖。南方祭祖,不止是祭祀上一兩輩的祖先,還要祭祀始遷的開基祖、一世祖,筆者家族祭祀的一世祖在明初洪武年間,墓與碑皆完好。

  《禮記》中有不少文字生動地敘述著先民在祭祀時“祭如在,如神在”的真切而深厚的情感,《詩經》中很多詩篇都與包括祭祖在內的各種祭祀有關。

  中國文明傳統的祭祀不止是祭祀自己的祖先,還祭祀歷代有功、有德於國家、民眾者,還祭祀人類所取用的自然界的萬物,如天地、川澤、山林等等。這一切都凝聚在一塊祭祀的牌位上即“天地君親師”,這最早在《荀子》那被認為是禮的三個根本:“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禮三本的“本”,同時與“報本”的“回報”的文化價值觀聯繫在一起。西方基督教是拜上帝,在傳統中國則是天子代表天下隆重地祭祀天、地,地點就是今天的天壇、地壇,祭天地的郊祭之禮最為隆重,其文化意義在於:“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禮記·郊特性》)。天子還要在日壇、月壇祭祀日、月;在社稷壇祭祀土地(即“五土”)以及土地上產生的農作物(即五穀,或者說是發現五穀者),社稷壇(今天的中山公園)的一邊是太廟(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是天子祭祀其歷代祖先之所在。祭祀先師則是從首都到全國各地的孔廟(也稱文廟),中國重師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武侯祠、關公廟等則是祭祀文臣、武將。

  與京師的社稷壇相應的在最基層的則是土地廟,家裡則有灶神,這是對於發明火者的回報,灶神還司善、惡。各地都有城隍廟,所祭者是過往對於當地有功的地方官,同樣兼具報恩與司善惡的雙重教化功能。這些都是“神道設教”、“文以化之”,並非迷信,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都可以立廟祭祀,國家專門由禮部來負責制定祀典,合於忠孝仁義的文化價值標準者才能入祀。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中國文化之本質為禮文化,從政治、國家治理的角度,稱為“禮治”;從教化、社會治理的角度則稱為“禮教”。

  中國禮文化之供奉、祭祀“天地君親師”,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的凝聚。對於逝去的歷代祖先的祭祀,意味著共同體不止於可見的現世,而是與逝去者也建立永恆的、超越的聯繫,這超越了功利主義。對於天地的報恩的文化價值觀,同樣也超越了環保主義背後的功利主義。舍勒當年批判資本主義精神,設想新時代的使命是建立“諧調的時代”,中國的禮文化正是要造就各方面的諧調。我們在海外的孔子學院對外講什麼呢?應該好好講講我們的禮文化及其價值觀。《禮記》中討論的各個禮中,以祭禮為最重要,要講清楚中國既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迷信,而是有一整套一直延續至今的宗教信仰系統,這一系統是中國禮文化所具有的神聖、崇高性的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