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汪毅夫:序《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

http://www.CRNTT.com   2021-02-25 00:01:26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作者 汪毅夫)福建、廣東與台灣隔海相望。明清以來,閩、粵兩省移民持續不斷地渡海遷徙台灣開墾,聚族而居,把在大陸祖籍地的府、縣、鄉、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廟名,乃至家鄉的山川名勝名稱,甚至以開發建設台灣有功的歷史人物、有影響的墾台名人、移民首領名字、家族姓氏作為在台灣新聚居地相應名稱,並沿用相同的郡望堂號、輩序昭穆,以此標誌祖籍地和祖根之所在。從而在台灣形成了大批閩粵籍的冠籍地名,在兩岸形成了許多同宗聚落、“同名村”和同名地名。閩粵兩省移民在開發台灣的過程中,依靠宗族、鄉親的關係,團結互助, 勇於拼搏進取,追求共同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宗親文化,對開發台灣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同名村”就是台灣的冠籍、同宗聚落地名,與大陸祖地“同根、同源、同名”。兩岸“同名村”活動以有據可查的兩岸同名村落為對象,以兩岸同名村鄉親尋根謁祖、交流互動為形式,擴大兩岸基層民眾之間的交流。這些同名鄉鎮、村裡的存在,以無可爭議的事實再次驗證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獲得海峽兩岸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支持。近年來,兩岸“同名村”活動已經逐漸機制化、規模化,兩岸基層群體參與的範圍不斷擴大,成為兩岸基層民眾交流的重要平台,形成了海峽兩岸文化中特有的雙向的、互滲的鄉情延續,表現出典型的鄉情文化的根源性、民族性和民間性特征,彰顯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涂志偉先生執筆編寫的《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一書,就是對近年來兩岸“同名村”活動成果在學術上一種系統梳理和總結,也是兩岸歷史淵源的一種研究和探索。

  是書從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角度入手,作為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系統詳細地研究明清以來大陸各地特別是閩粵籍移民在台灣的開發歷史及所形成的聚落。為人們了解、尋找閩粵移民開發台灣歷程,也為台胞尋找原鄉提供服務,既尋根,也尋蹤,從而繪制出一份更完整系統的歷史上兩岸同宗同名聚落的“對接地圖”,以此促進“兩岸一家親”深入發展。作者通過對台灣舊聚落地名活化石的發掘、分析,將幾百年來大陸人民遷移台灣與開發台灣的具體歷程全面系統地整理記錄下來,將台灣舊聚落地名蘊藏的兩岸社會生活、經濟發展、軍事政治、語言風俗等諸多文化信息發掘出來,追尋閩粵籍先民在台灣冒險犯難、胼手胝足、蓽路藍縷、流血流汗、辛勤拓墾的歷史風貌,從而探尋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全書分十五章八十五節,合計500多萬字,考證詳實,可證可查。可以說,《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是大陸目前第一份全面系統完整專門研究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地名歷史淵源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一部厚實的具有一定分量的學術著作,進一步推進了以往的兩岸關係研究。

  是書將綜合論述與條目式描述相結合,每章先總後分,先概述介紹各設區市沿革及遷台情況及特點,以縣份為單位,概述介紹各縣沿革及遷台情況及特點,後採用條目式,以每對冠籍同宗同名具體聚落逐一進行論證介紹。即每個條目如涉及具體村落名,則台海兩地的兩個村落分別展開介紹,查證。對台灣冠籍同宗同名的台灣20多個縣市的每個鄉鎮,都詳細考證介紹大陸移民歷史上的開發過程,再介紹兩地的冠籍同宗村落。包括遷台開墾的各姓移民先民、墾首。盡量用文獻、史實、族譜等資料具體說明其冠籍同名聚落地名產生由來的淵源、地名變化、遷移台灣、開發情況,包括現在兩岸同胞往來情況。在寫法上深入淺出,把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通俗易懂方式進行介紹,根據田野調查報告和文獻資料,包括地名辭書、地方史志、姓氏譜牒、文獻典籍、古今地圖、學術論著、鄉土故事傳說等,廣征博引,詳加考證。          

  涂志偉先生囑為本書撰序,我寫了如上感言,或可供各位讀者參考。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