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大咖講書:中評青年對話劉瀾昌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21-06-01 00:02:13  


劉瀾昌解答中評青年記者提出的問題(中評資料圖)
 

  見證《蘋果日報》從顛覆到沒落

  中評社記者:我們知道,您曾在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都有過工作經歷,能否談談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劉瀾昌:我在《蘋果日報》從1995年做到1997年,剛好是它的初創時期。我總結黎智英有三個長處。第一,他搞調查研究。他每天拿10份報紙,隨便在街上抓住一個途人,給他300塊錢,讓他說哪份報紙好看,然後回來總結。他走“群眾路線”,知道大家喜歡看什麼。

  第二,他的管理比較嚴格,有一個促使內部向上的機制。一方面會給一些激勵,比如創刊的時候,如果一個月能賣30萬份,就多出一個月的工資當獎金,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年拿了十七八個月的薪水。當然他給的壓力又很大,比如做中國新聞的既有中國新聞組,又有華南新聞組,這樣兩個組就會有競爭;在港聞方面有一個港聞的靜態組,又有一個港聞的突發組,也形成了內部競爭。

  第三,黎智英其實不懂新聞,但他每天把十幾份報紙都擺在桌子上,看各報紙的頭版。看到蘋果和其他的報紙有什麼不一樣的,就去問員工。

  從這三點可以看出,黎智英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所以《蘋果日報》“上位”很快。他一開始也不強調政治,整個辦報的方針是黃色新聞。當時出了樁“陳健康事件”,一個香港人去東莞嫖妓,然後他太太抱著兒子跳樓,《蘋果日報》的華南組還給了陳健康5000塊錢,叫他再去東莞走一趟。《蘋果日報》當時主要做這些新聞。但是黎智英其實也很明確,不是永遠走這條路線,開始只是用這樣的手段吸引讀者群。當時我負責中國新聞,他也不強調對北京的批評。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香港的政治鬥爭激化以後,他跟美國搭上線,《蘋果日報》就完全改變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