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台灣青年的語言認同危機與導正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24-01-20 00:03:21  


表格1:您認為閩南語可以定為“官方語言”嗎
 
  表格1:您認為閩南語可以定為“官方語言”嗎

  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原住民,其他族群對閩南語也可以定位為“官方語言”更多地持肯定態度,分別是閩南人73.1%>外省人67.9%>客家人54.9%>其他54.8%>原住民44.4%。語言是族群意識的核心。三十多年來,在台灣當局“去中國化”的社會語境下,在“本土化”“多元語言文化”鄉土語言政策的帶領下,閩南語被塑造成台灣的象徵。由此可以看到這種“超族群”的選擇,看到所謂的“台灣國族認同”正在逐步成形。

  小結: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台灣青年語言認同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閩南語被塑造成台灣的象徵,閩南語在台灣社會中正在取得所謂“官方語言”的身份,閩南語“國語化”成了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這是一種“超族群”的選擇。

  2.在台當局追求建立台灣主體文化、去除中華語言文化的政策推動下,“國語”認同出現鬆動跡象,在語言價值判斷上,“國語”因為其實際上的通用語地位而依然遠高於其他鄉土語言,包括閩南語。但在語言情感評價方面,閩南語在親切度方面高於“國語”。

  3.不論是情感評價,還是價值判斷,與閩南、客家、原住民族群相比,外省族群對自己的母語——“國語”的評價最低。

  台灣社會語言認同的這種變化並不是一個意外④。1987年解嚴以後,由於政治、社會環境的變化、政治人物對族群、語言問題的政治操弄,語言政策也成了政治角力場,語言政策的走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單語走向多語,從“中國化”走向“鄉土化”“去中國化”。語言政策的變化推動了語言認同的變化。在國家認同教育和社會動員機制下,台灣的本土意識和“去中國化”社會文化思潮逐步加強,台灣社會的語言認同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民進黨當局對“國語”、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的政治操弄下,語言淪為“台獨”分裂勢力的政治工具: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是本土語言,是“我者”;“國語”被抹黑為“外來語言”,是“他者”。“國語是外來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是本土語言”等一系列“本土化”“去中國化”思想在台灣社會的確立和散播助推了台灣社會的語言認同從獨尊“國語”向閩南語“國語化”轉變。台灣語言認同的變化是民進黨政治操弄的需要,更是民進黨政治操弄的結果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