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從美國“剩女”現象談奧巴馬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0-06-25 11:01:58  


美劇《欲望都市》正是描繪了美國剩女的典型代表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刊文《從美國的“剩女”現象談奧巴馬的困境》。文章說,後現代化的美國社會面臨近幾十年來的教育界新趨勢造成的“剩女”問題。這一“剩女”現象不僅日趨嚴重,而且正在導致美國社會的深刻演變。這一現象代表的社會趨勢,成為奧巴馬目前政治困境的一個重要動因。

  文章摘編如下:

  “剩女”是中國大陸近年出現的新名詞,指的是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城市大齡女性難以找到合適的婚姻對象。“剩女”現象和中國人口新生代男多女少的實際情況頗有矛盾,反映的是在“男尊女卑”傳統文化依然有強烈影響的情況下,社會條件優秀的女性難以“下嫁”,而面臨日益縮小的擇偶範圍。這一“剩女”現象,在有類似文化傳統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如果說東亞的“剩女”現象的主因是現代社會中的傳統文化殘餘,那麼後現代化的美國社會,卻面臨近幾十年來的教育界新趨勢造成的“剩女”問題。這一“剩女”現象不僅日趨嚴重,而且正在導致美國社會的深刻演變。

  這一趨勢是美國女子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普及。美國雖然是女子教育的先驅,然而除了少數貴族化的女子學院(宋美齡的母校衛斯理學院是個典型),高等教育長時期來主要還是大男人的天下。以著名的常春藤盟校為例,大部分直到1960至1970年代才開始招收女生。

  不過也是在同一時期,美國教育開始出現陰盛陽衰的長期趨勢,從中學起迅速蔓延到高等院校。這先表現在女生的平均成績逐漸超過男生,接著反映到畢業率(美國中學和大學存在嚴重的中途退學現象)和升學率。1979年,就讀美國大學的女生人數首次超過男生,此後一直扶搖直上,到了本世紀,竟然日益逼近大學生總數的60%。

  換言之,近年來美國大學畢業生中,女生差不多比男生多出50%!獲得碩士學位的男女比例也是如此。

  美國教育及社會地位陰盛陽衰

  如此嚴重的男女生比例失衡,成為美國社會和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現象。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周刊曾經對此有過專題報道,研究者探討的深層原因,包括了青少年男女在生理和心理髮展上的各種不同點。但是新近《經濟學家》周刊指出了另一個重要社會原因:美國青少年男性人口的犯罪率和監獄服刑比率。

  30年下來,美國教育程度良好的專業人士中,由此也出現了陰盛陽衰趨勢,因之產生了日益明顯的“剩女”難嫁現象。由於大學生男女失衡在下層社會和亞裔之外的少數民族中格外嚴重,社會和教育地位良好的女性黑人在美國“剩女”群中特別觸目,前國務卿賴斯女博士是個典型代表。“剩女”在美國的另一表現形態是沒有父親的單親家庭。

  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大勢下,美國加速向後工業化社會演變,經濟和文化地位決定的“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大學教育機會是這一“階級分化”的主要決定因素。根據《經濟學家》的統計數字,按照大學教育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排名,美國和英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坐了最前面兩把交椅。這一分化趨勢與大學生男女失衡造成的“剩女”現象,可以說形成了惡性循環。

  然後是最新一輪經濟大衰退。近幾十年來,美國經濟衰退的模式和主要表征一直是白領職位的大幅度波動。但是這一模式被最新一輪經濟衰退打破:沒有四年大學學位的藍領男性成為這場衰退的主要受害者。據《紐約時報》報道,2009年美國25歲以下人口的平均失業率,有大學學位的是9%,只是高中畢業的卻高達23%,而男性的平均失業率高出女性幾達3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多重因素下,今年年初,美國出現有史以來首次女性占了勞動力多數的情況,而且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持續演變,女性相對於男性的優勢還在不斷增加:在美國未來看好的15類職業中,除了清潔工和電腦工程,其他13類都是女性占優勢。無怪美國百年老刊《大西洋月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是《男性(主導社會)的終結》。

  但是美國“剩女”現象代表的社會趨勢,卻成為奧巴馬目前政治困境的一個重要動因。這是因為新近如火如荼的茶葉黨人運動,主體正是美國中下層白人對社會和經濟地位不斷下滑的激烈反應,而且教育程度越差,反奧巴馬越起勁。根據美國《國家雜誌》引用的最新民調:沒有上大學的男性白人,只有30%支持奧巴馬,上過大學的男性白人則是41%;沒有上大學的女性白人只有36%贊成奧巴馬,但是上過大學的女性白人,擁護奧巴馬的卻始終超過一半。

  問題是教育良好的“剩女”們雖然在不斷增加,仍然只是美國人口的一小部分。奧巴馬政府如果無法為“剩女”之外的社會階層迅速改善經濟前景,民主黨在今秋中期選舉後是否還能執掌國會兩院,是個很大的問號。(來源:中國網 于時語 201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