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克格勃變遷史

http://www.CRNTT.com   2010-07-20 10:43:14  


 
 
  當人權被秩序所侵犯時,人們開始指責“契卡”,但列寧不為所動。就像他對“契卡”的評價一樣:“能夠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這比什麼都重要。”“契卡”誕生於布爾什維克立足未穩的特殊歷史時期,直接誕生於列寧對秩序的堅持,這或許已經奠定了克格勃的歷史底色。“契卡”沿著列寧劃定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並迎來斯大林、亞戈達和貝利亞,而其創建者捷爾任斯基則被丟到了一邊。在“大清洗”中,沒有法庭,沒有偵查和預審,克格勃完全淪為了個人獨裁的工具。
 
  被列寧譽為“全黨最喜愛的理論家”的尼古拉•布哈林在接受審判前寫下了《致未來一代黨的領導人》這封信。在信中,他寫道:“當革命思想指導著‘契卡’時,它捍衛國家不受反革命分子的危害,對敵嚴酷是有道理的。而現在它是腐敗的官僚機構,迎合著斯大林的狐疑心理。它對內嚴酷,在毀滅別人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
 
  1991年8月19日,已於1954年更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的這個情報帝國第一次站到了政權的對立面,發動政變企圖挽救蘇聯。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行動,如果失敗,克格勃將萬劫不複,末代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十分清楚這一點。也許他到死都在後悔,他們的“阿爾法”部隊無法從克格勃接到明確指令,最終失去逮捕葉利欽的機會。如果總部在“阿爾法”的數次詢問中哪怕給出一次明確指示,歷史都將被改寫。
 
  政變失敗,克格勃只能願賭服輸。捷爾任斯基塑像被推倒,克格勃被迫取消了其內部的蘇共組織,巴卡京開始主持改組克格勃工作。一位老克格勃闖進總部大樓,面對巴卡京喊道:“我是共產黨員,到死也是!”巴卡京平靜地回答道:“我只關心你的業務水平,你的信仰我不關心。”
 
  到了選擇的時候,很多人都被迫做出了改變,這其中就包括普京。政變發生後,普京辭去了在克格勃中的職位。他無奈地看著自己的國家陷於萬劫不複之境,無奈地看著自己為之奮鬥了6年的情報機構被大卸八塊。
 
第二個“黃金年代”
 
  “一個人抵得上一支軍隊,所以我萌生了當間諜的念頭”。2000年的一天,普京對一位傳記作家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這個人理應是對外而不該執行對內鎮壓的,是用來捍衛國家利益的——這就是普京眼中的間諜。
 
  1968年,正是在這種對外間諜的感召下,普京萌生了去當間諜的想法,於是他更名斯維多考洛夫。二戰期間,他打入德軍內部,為蘇軍立下汗馬功勞。1968年,根據他的事跡改編的小說被搬上銀幕,電影名叫《盾與劍》。這一年,普京16歲。
 
  1998年,已經在莫斯科重新開始政治生涯的普京被葉利欽選為克格勃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的局長。7年前,葉利欽同巴卡京一道將昔日的克格勃大卸八塊,對外情報給了對外情報總局,安保和監聽給了保衛局和信息局,剩下的大部分工作都留給了聯邦安全局。而它的總部就是盧比揚卡廣場上的克格勃總部大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