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北市長選舉的指標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40:36  


 
  台北市是政治、經濟重心,由於市民結構使然,國民黨歷年一直保持執政優勢,唯一一次民進黨執政機會,是1994年國民黨勢力一分為二,新黨的趙少康與國民黨本土派黃大洲(李登輝嫡系子弟)相爭,民進黨的陳水扁因而得利入主台北市長。1998年陳水扁爭取連任,使用“族群動員戰”抹黑挑戰者馬英九是“新賣台的集團”,造成泛藍民眾反撲,因而造成陳水扁連任敗北。往後民進黨的謝長廷、李應元都不敵馬英九、郝龍斌,由此可見台北市民的結構因素,使得泛藍多年來一直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台北市選情丕變恐有連鎖反應

  然而,今年新春以後形勢卻有了變化,蘇貞昌搶先宣布參選台北市長,他本來用意是卡住台北市長候選人,“少輸為贏”,再於2012年參選“總統”,蘇貞昌的第一假想敵並非郝龍斌,而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但是蘇貞昌畢竟做過屏東縣長、台北縣長、“行政院長”,行政資歷豐富,“假戲真做”使郝龍斌大為吃緊;蘇貞昌也深知台北市民結構,不走偏鋒而改走理性中道,比如松山機場與虹橋機場開啟直航對飛,蘇貞昌就不反對,以免激怒泛藍選民衝出來護盤。

  郝龍斌出身學術界,轉任技術官僚的“環保署長”,又擔任過“新黨”主席,與國民黨本土派格格不入,他也不擅長下基層與鄰裡長打成一片,久之就引來“傲慢”的形象;加上郝市府團隊有若干位重臣,形成特殊的決策圈與生態,即使泛藍媒體也是以“四人幫”加以渲染醜化。泛綠媒體的“花風暴”揭弊爆料,由於並非蘇貞昌陣營發動,而郝龍斌又掉以輕心,結果是選情急轉直下,各種民調都顯示郝龍斌選情吃緊,國民黨中央當然大為緊張,金溥聰也北上回防台北市選情。

  2006年郝龍斌參選台北市長,比對手謝長廷多出16萬張票;2008年“總統”大選,馬英九、蕭萬長大贏對手謝長廷、蘇貞昌42萬張票;如果郝龍斌穩紮穩打,催出泛藍基本盤,郝龍斌是有很大勝算。但是,郝龍斌上任以後,公共交通建設的“貓空纜車”、“文湖捷運線”頻出狀況,郝龍斌頻於救火之餘,也不敢把“爛攤子”說成是馬英九遺留下來,只能默默概括承受;今年11月即將通車的捷運蘆洲線,捷運局也不敢打包票保證通車,正是被“文湖線捷運”當機所嚇壞的後遺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