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需要正視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http://www.CRNTT.com   2010-12-23 08:47:52  


  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訊/30多年來中國長期持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於“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巨大貢獻。然而隨著這三大紅利的逐步衰減,中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的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大進大出”式的循環發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盡頭,未來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是中國必須要面對的。

  新京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分析,一是要素紅利的衰減。過去30年改革期間,勞動力優勢是催生中國出口導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和特定的經濟制度導致產出分配趨於懸殊,衍生出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特征。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和供給衝擊的影響,依靠人口紅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形成的所謂“投資成本窪地”效應,逐步減弱,“低要素成本”時代一去不返。

  二是市場化改革紅利的衰減。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決定一國增長的不僅有勞動和資本、技術等要素,而且還有制度驅動的經濟增長。中國改革進程帶來的就是制度化變革產生的強大溢出效應。

  但是從未來優勢潛力看,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完成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標誌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對於中國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已達到頂點,未來進一步市場化所帶來的制度紅利對於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步入強烈的遞減區域。計量表明,市場化改革是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貢獻率達到15.89%。但是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全面的推進,它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開始步入遞減區域。其貢獻率從1990年-1999年的23.69%下降到2000年-2008年的8.56%。

  三是全球化紅利的衰減。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正趕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分工體系重組的浪潮。美國將傳統的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製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斷地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改革開放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提出,一方面使中國的外源性增長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和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0%,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