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24孝”成“24笑”?

http://www.CRNTT.com   2012-08-16 12:22:08  


 
鄧海建:新24孝 心想還得事能成

  來源:中國青年網2012年8月15日

  節假日經常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新京報》8月14日)

  對照一下,13億國人估計99%達不到新標準如此之高的要求。“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何況,中國人的“孝”往往與“忠”連在一起,也因此,“舉孝悌”是歷朝歷代難得的官民共倡的價值操守。

  一面是“重孝”情結,一面是“不孝”或“難孝”的現實,種種失衡與斷裂常常在某些公共事件上發酵或升騰——譬如今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來審議,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引起社會巨大爭論;其後,北大校長跪母祝壽事件再次將現代“孝道”之爭升格為公共話題。眼下,孝道已然是社會的一抹隱痛。

  與傳統的“24孝”相比,新版“24孝”簡潔易懂,朗朗上口;不僅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對於弘揚孝道、構建新式家庭道德關係確有裨益。

  但這份用心良苦的新“24孝”標準,仍然難逃兩層追問:一者,這樣的“孝道”果真是全國老人心向往之的天年圖景?譬如其中提到要“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教父母學會上網”、“經常為父母拍照”、“為父母建立關愛卡”、“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等,此類占據新標準四分之一的要求,對於最廣大的農村父母來說,顯然無異於天方夜譚,即便對於城市父母,恐怕也未必是他們最想要的。老人們要的關心,更多的是細節是細水長流,而不是宏大的形式與熱烈的儀式。拍照也好、宴會也罷,或者一起出席重要活動,老人們真的覺得這是最“孝”的事情嗎?

  二者,要實現這些孝道新標準,最重要的是要給兒女留下“看風景”的時間和心情。在房子、教育、醫療的高壓大道上,有的是“低頭趕路”的匆忙,有的是近鄉情怯的慌張,有的是看淡未來的迷茫……“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等要求,無疑奢侈而殘酷。別說“經常”,就是領著愛人、子女偶爾回家轉一轉——無償加班的勞資關係會“放行”嗎?單位的帶薪假肯“點頭”嗎?層層設卡的高速公路肯“優惠”嗎?在戶籍制度尚未及時轉身之際,“家”動輒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個港灣,路程輾轉、成本高企,如果城市的這頭不能讓我們的父母順利“進城”,而老家的那頭又不能以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子女“返鄉”,那要想實現新“24孝”標準中的大多數條款,基本上仍是“難於上青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常反思新時期社會道德的重整與建構,其實,眼下諸多社會道德症結,何嘗不是因為家庭道德層面“氧氣稀薄”所致?當公民不能盡心盡孝,體恤老人、關愛弱者的傳統心理就會日漸麻木,而別人的父母——不過就是馬路上跌倒的老太太或迷路在都市的老大爺,於己何幹?新“24孝”標準有了,心想還得事能成,給子女們一份盡孝的心情與能力,這是社會鼓勵子女盡孝的當務之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