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當官的“難”與“不難”

http://www.CRNTT.com   2013-01-30 11:22:40  


 
  ■ 庸官在“問責”聲中越做越難

  有的幹部抱怨“當官難”,理由是“問責”太可怕。自2003年“非典”時期全國幾百名官員因“抗非”不力被罷官免職以來,這幾年不斷掀起“問責”風暴,尤其是對重大安全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和重大群體性事件的責任人員以及工作不力的人員,堅持“有責必究,有咎必辭”。這使得廣大領導幹部驚呼“不得了了”、“官不好當了”。其實,在這裡,我們也正可以發現,過去的官可能是“太好當”了。

  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幹部整天混日子,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庸、懶、散”現象。“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過日子”成了某些“庸官”的生存法則。“庸、懶、散”現象遭到民眾詬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正成為很多地方政府著力破解的難題,例如湖北省武漢市就開展了“治庸問責”活動。

  上班時間上網玩遊戲、遲到早退、擅離職守、串崗閑聊,這些庸懶散行為在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曲新久教授看來,離瀆職犯罪有時僅有一步之遙。“庸懶散和瀆職犯罪很遠,也很近。”曲新久說,“很遠,是指庸懶散行為如果沒有產生不良後果和重大社會影響,可能就沒人追究。很近,是指庸懶散行為如果導致嚴重後果,比如說造成5萬元以上經濟損失,或者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當事幹部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事情就這麼簡單。”“老百姓對黨政機關和公務員隊伍印象最差的就是庸懶散。”國家行政學院行政法學教授楊小軍表示,“現在發生的矛盾糾紛,包括一些群體性事件,不少都是因為老百姓的訴求沒人管。這些訴求起初大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相互推諉、久拖不決,或者是形式上解決、實質上不解決,最後小事拖成了大事,乃至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有網民評論認為,“治庸問責風暴”把整肅吏治的關口從昏官、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環節,直接體現了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決心。

  “風暴”之下,不少部門的“衙門作風”明顯改善。不過有專家指出,如何將“風暴”轉成長效機制,還需要政府下更大的決心。受訪專家表示,問題的關鍵是把治理庸懶散的監督權交給老百姓。“老百姓到政府部門辦事,他可能理你,也可能不理你。”楊小軍表示,如果把監督權交給到政府部門辦事的群眾,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官員要有兩心。一是要有感激之心,要知道感激父母、組織對自己多年成長的培養。二是敬畏之心,對手中的權力要有敬畏之心。”羅猛表示,“作為一個官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因為你已經得到了很多,就要盡心工作,努力回報社會。”

  ■ 誰進籠子?權力和官員“二選一”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靠什麼打造廉潔政治?權力制約是治本之策。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健全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立法,最大限度減少體制障礙和制度漏洞,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反腐敗鬥爭才有根本依托、我們黨才能在建設現代政黨上邁出新步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