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關係迎來“毛澤東—尼克松”時刻

http://www.CRNTT.com   2013-06-05 09:55:57  


 
  經過三年多的反覆折衝,中美兩國決策層就共同應對蘇聯、越南甚至是日本問題達成妥協,並通過“戰略模糊”方式在台灣問題上形成“權宜之計”。“台灣事小、世界事大”,為了兩國的現實利益,中美努力彌合了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72年2月“越頂日本”、成功訪華,兩國簽署了20世紀最重要的外交文件之一——《上海聯合公報》,帶來“改變世界的一周”。

  40多年前,毛澤東和尼克松的會談並沒有涉及“煩人的”具體問題,“幾個要吹的問題限於哲學方面”(毛澤東語)。尼克松在會面中對毛主席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主席的一生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你從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登上了世界上人口最多、一個偉大的國家的頂峰。……我也出身於一個很貧窮的家庭,並登上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的頂峰。歷史把我們帶到一起。問題是,我們的哲學不同,但我們都腳踏實地,都來自人民,我們可以實現一個突破,這個突破不僅有益於中美兩國,也在今後的歲月中有益於全世界。這就是我來到這裡的原因。”

40多年後的習奧會晤會談什麼?

  毋庸置疑,40多年後的習奧特別會晤某種程度上也需要談談哲學層面的問題,但長達兩天的多場正式和非正式會談肯定不會僅僅觸及哲學問題,與1972年相比,今天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無論如何,中美兩國領導人需要以超越前人的全球視野、戰略格局、歷史遠見和政治智慧,對未來數十年的中美關係進行“再定義”。人們期待著“改變世界的莊園會晤”和一份非凡的《加州聯合公報》。

  說到底,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為的是“避免戰略對抗”,其核心在於管理世界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競爭性共存”關係。儘管兩國高層領導人不斷強調穩定、積極、合作的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也不應回避的事實是,外界普遍認為,中美戰略競爭關係已然存在,中國已成為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

  隨著未來10至15年中國總體經濟規模有望超過美國,問鼎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兩國可能會更快地滑向一種敵對關係。有美國學者提出,這種狀態雖然不是“冷戰”(cold war),但卻無疑是一種令人憂心的“涼戰”(cool war)。去年11月,皮尤全球民意調查顯示,66%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68%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中國不可信,只有43%的中國人對美國持正面看法。

  兩國對彼此長期戰略意圖存在著深深的懷疑。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處心積慮地圍堵和遏制中國,而很多美國人則認為中國要把美國“趕出”亞洲,壓縮美國的活動空間,欺侮美國的盟友,搶奪美國的權益,中國這幾年在外交上的“強硬”則印證了這一點。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中美兩國社會之間的互疑和威脅性認知似乎並未減少,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發展的社會基礎正受到越來越大的考驗。

  無論如何,中美建立非敵對性關係是兩國的唯一選擇,雙邊關係的“漂流”狀態是非常危險的。也許中美做不到真心實意的彼此欣賞,但在一個“大國戰爭你死我也不能活”的時代,兩國除了合作之外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基辛格在探析18世紀以來各大國玩弄“勢力均衡”遊戲的歷史後指出:“在任何政治環境下,都存在著與意願不符的因素,也存在著窮其一生都無法改變的因素。這是政治家必須有的一種姿態。而政治家的悲劇性本質正在於要與這種姿態作鬥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