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金庸《明窗小札1963》:民眾利益高於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7-29 15:40:38  


金庸首部政論文集《明窗小札1963》 於今年7月17日在香港書展上推出。新華社發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訊/“凡是有利於國家和老百姓者,我們讚揚之,有害於國家和老百姓者,我們反對之。如果國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發生矛盾之時,我們以老百姓為重。”今年香港書展推出的金庸首部政論文集《明窗小札1963》如是說。

  此間經濟觀察報日前登載(金庸的秘書)李以建的文章“金庸《明窗小札1963》:民眾利益高於國家”:
 
  兩年前,金庸先生囑我幫忙查閱和整理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撰寫的專欄文章,其中之一,即用“徐慧之”為筆名,發表在《明報》的《明窗小札》專欄上的文章。

  本來以為此非難事,只需徑直前往香港《明報》集團的資料室查閱和複印即可,未料,事與願違,大失所望。原因有二:其一,資料室雖保存有舊《明報》的原版,但因為當年印刷的紙張質量欠佳,時隔50年,已極易脆裂,基本無法翻閱,更談不上複印和翻拍,所幸多年前資料室為保存《明報》專門製作了一套較完整的縮微膠卷。其二,所保存的原版《明報》,早期的殘破和缺失甚多,尤其是很多報紙都出現被人剪裁的痕跡,留下一個個無法彌補的大窟窿。

  心有不甘,我繼續咨詢和查閱了海內外諸多圖書館,包括香港各所大學和香港歷史檔案館,頗出意料之外,居然沒有一家圖書館和檔案機構保存有完整的原版《明報》,他們所擁有的都是由香港《明報》集團製作的縮微膠卷。多年前,我曾前往香港《大公報》查閱金庸先生的資料,印象中似乎還看到保存有舊《明報》,遺憾的是,據說《大公報》移址後,清理過程中都處理掉了,也難怪,對於寸土寸金的香港,實屬情理中之事。之後,我曾委托內地的朋友查詢過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單位和檔案室,回覆同樣令人失望。由於一些特殊原因,香港的多數報紙一直未能進入中國大陸,尤其是五六十年代,還處於東西方冷戰對峙時期,當時的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甚至被認為是敵對勢力的橋頭堡。又因為創刊早期的《明報》還不受人重視,因此,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這類國內最大的報業集團和通訊社,其數據文件庫都沒有收藏早期的原版《明報》。現在能夠查閱到的,均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大約從八十年代初期至今的《明報》。這不僅令人扼腕感嘆。

歷史的遺憾

  《明窗小札》是上世紀60年代《明報》為金庸撰寫國際政局分析和時評專門開設的一個欄目,均署筆名“徐慧之”。實際上這個專欄是從1962年12月1日開始,直至1968年10月30日,除了1967年曾經中斷約5個半月外,幾乎每日一篇,間或遇到金庸先生公務繁忙或出差在外,該版面的位置會刊登其他作者的文章填補空缺,但都不標明屬於《明窗小札》專欄,有時在文章後面附上一句說明,如“(徐慧之先生因病,《明窗小札》暫停兩天,謹向讀者致歉)”(1963年7月8日和9日),“(《明窗小札》續稿未到暫停一天)”(1968年1月3日)。

  此次結集出版的《明窗小札1963》,即收錄了金庸於1963年在《明報》的《明窗小札》發表的專欄文章。該年發表在《明窗小札》上的文章,預計應該為320餘篇,因其中有一個月的報紙迄今無法找到,故目前查閱到的篇數為295篇。由於某些篇幅殘缺不全,或片斷的字跡已無法辨清,加上部分內容的重複,或大同小異,故此次出版的僅為大半數,達三分之二,計194篇。分為上下册,上册96篇,下册98篇。

  為什麼不從開辟專欄的當天開始選編,而從1963年起首呢?因為在查閱和整理過程中,發現三個棘手的歷史遺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