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重新發現曹植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12:43:56  


 
  曹魏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僅有(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100多年的時間,加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佛教的發展十分緩慢。這時,不但佛經的翻譯數量和質量都不夠,更大的一個障礙是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問題。正所謂“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梵唄”一詞源自印度,是指以曲調唱頌的形式誦經和歌頌佛德。由於梵語語音和漢語語音有很大差別,“梵音重複,漢語單奇”,“魚山梵唄”正是解決了這個矛盾。曹植在反覆研究了漢代的一些佛經譯本和印度的印度梵唄之後,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創立中國的佛教音樂——中國梵唄。因其發端於魚山,因此被稱為“魚山梵唄”、“魚山唄”。曹植創立中國梵唄,對於佛教的中國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可以說,沒有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就沒有佛教的中國化。

  ■ 馬戲之源

  除了文學和梵唄之外,曹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貢獻,這就是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雜技。雜技起源於古代的“角抵戲”,也稱“蚩尤戲”;秦漢時代,民間俗舞有了顯著發展。曹植與雜技結緣有兩個原因:一是“角抵戲”到了漢代與樂府融為一體,而曹植恰恰是樂府詩歌的高手。二是“角抵戲”起源於蚩尤,聊城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區域,蚩尤陵就在東阿交界的陽穀縣。東漢末年,戰爭頻仍,到了曹魏時期雜技隨之被加入了“馬戲”的色彩,曹植的詩歌《名都篇》中“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餘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連翩擊鞠壤(鞠和壤,古代兩種遊戲用具),巧捷惟萬端”等詩句描寫的都是“馬戲”場景。他的《白馬篇》中有“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名句。

  曹植不但用詩歌謳歌“馬戲”,而且還身體力行,是一位出色的馬戲藝術家。史料記載他“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1951年曹植墓發掘出土文物132件,其中有1個蒜頭形五花石球,據考證這就是曹植玩馬戲使用的道具“跳丸”。解放前,東阿縣有一個“東盛馬戲班”,就流行這樣一段順口溜: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至今,聊城一帶民間對於雜技的稱呼依然是“玩馬戲”。

  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封陳王(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邑三千五百戶,同年十一月(12月27日)就在憂鬱中病逝,年僅41歲。遵照他的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謚號思,曹植也因此被稱為陳思王。一個“思”字充分體現了曹植充滿坎坷又不斷思索的人生。才高八鬥的曹子建集馬、酒、情、樂、詩、藝於一身,卻又一生鬱鬱不得志。(程冠軍)

  (來源:齊魯晚報 2013年8月26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