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人為什麼要知道科斯?

http://www.CRNTT.com   2013-09-13 12:12:16  


 
  進一步觀察中國古代社會,這種錯亂的產權理念和法理邏輯更是無孔不入,比如“父母官”的概念,比如“感謝青天大老爺”的心態,這使得民眾對於自己的私有財產基本沒有保護能力,政府可以隨意巧取豪奪,民眾也只能逆來順受。紅頂商人胡雪岩曾富可敵國,獲得慈禧太后親授的紅頂戴和黃馬褂,然後,他仍然沒有抵得過政治鬥爭,最終一貧如洗,慘然死去。在這樣荒謬的產權邏輯和法律邏輯之下,中國人自然只能如陳寅恪詩中說的那樣永遠地“閉口無聲做啞羊”。點擊查看《王毅:法理邏輯倒置後的悲劇》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王石這批中國企業家初次了解到科斯與制度經濟學時,會頗感“收益”(王石在微博上說:80年代到深圳經濟特區創業初期,讀到張五常先生的《賣桔者說》,其中一篇《科斯燈塔》,知道了制度經濟學派,收益)。改革開放以後,政府部分放棄了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私人產權概念逐步在民眾心目中形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天下為公”的國有體制和一大二公的觀念能夠被輕易驅逐,在今天的中國,“父母官”的官員心態,“感謝國家”的民間心態依然盛行,真正的個人主義還遠未在中國生根發芽,個人主義在道德上仍然面臨著多重困境。

傳統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制 經濟停滯落後於世界

  基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君王出於“王道”和“仁政”的考慮,會注重民眾生活是否安穩,力圖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達到“四海升平”的景象,因此需要使人民各安所業,不至於成為流民。

  傳統社會中,士農工商四民,農民位居第二,皇權國家十分看重對農民群體的維護,因此千方百計使農民耕種土地。依賴土地的觀念在農民心中同樣根深蒂固,安土重遷使農民只要有可能就不會離開土地。在此過程中,政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皇權政府的工作重心不是鼓勵工商業擴大再生產,而是鼓勵農民進行耕種,所以歷代皇帝都會在春季進行儀式性耕種,同時對工商業持以打壓的態度。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自序中說:“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這導致了中國的經濟生活出現了西方漢學家所說的“內卷化”,生產永遠無法擴展,經濟發展水平永遠處在較低的層次無法提高。

  在鼓勵落後經濟的同時,皇帝出於王朝政治安全的需要會對官員進行考察,一項重要指標便是“勸課農桑”,這是衡量一個官員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需要從道德上對官員進行考核,這既包含官員自身的道德,也包含官員所管轄區域的整體道德水準,如:父慈子孝,寡婦守貞,老人得到贍養,乃至於是否嚴格執行土葬的規定,如果官員在這些方面做得較差,輕則影響升遷,重則烏紗帽不保,這便是黃仁宇所說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頑疾。

  “以道德代替法制”帶來兩種顯而易見的結果,其一是官員為完成政績考核弄虛作假,其二是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較低。以兩宋時期嚴格施行的土葬制度為例,政府出於“仁政”的考量推行義冢制度,結果卻出現了大量的弄虛作假現象:朝廷規定守園僧人“以所葬多為最,得度牒及紫衣”,守園僧人“遂有折骸以應數者”,以便冒領“恩例”。某些地方官員居然“責保正長以無病及已葬人充”。無病便葬,即是活埋。如此草菅人命,按照法令,僅“杖一百”。這種草菅人命的行為,正是發生在道德考核的背景之下。點擊查看《宋代官員為完成政績考核竟將無病者活埋》

  如果用科斯的成本理論來分析這種現象,可以看出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所帶來的巨大制度成本。另一方面,這種道德政績考核並不是以擴大生產增益財富為目的的,它無法推動社會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其結果是中國從“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後的明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