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贏得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的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3-10-26 10:54:01  


 
  更不容忽略的是,部分經濟數據出現了逐月遞減之勢。比如,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略低於8月的10.4%;9月發電量增長8.2%,低於8月的13.4%;出口同比下降0.3%,而8月則為上升7.2%。再比如,具有領先意義的“克強指數”在9月也掉頭向下。在三季度工業用電量中,7月至9月分別為3609億千瓦時、3509億千瓦時、3003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量逐月下降之勢堪憂。此外,和內需相關的消費數據表現也並不盡如人意。前三季度,在各項經濟指標全線拉升的情況下,消費增速較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 9月消費數據較8月回落幅度更是達0.4個百分點。外部市場的需求恢復也仍然疲弱。美聯儲最新發表的經濟褐皮書透露的基調是,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消費支出及就業增長問題上不如以前估計的樂觀。這無疑是阻礙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大因素。難怪,李克強 在用“穩中向好”來形容國民經濟的表現時,同時提醒說,中國經濟持續穩定運行的基礎尚待鞏固。

  文章認為,儘管如此,短期來看,中國政府不會改變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李克強總理已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堅持不擴大赤字,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7%,這為今年墊好了底,也為決策層建立了信心,如果全年經濟保持在7.5%以上,就會在客觀上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騰出了手。

  當經濟增長不成問題的時候,宏觀政策的重心將更多轉向調整。從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來看,以轉型和調整為主的政策將是更加中性或偏緊,其結果是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可能出現一定的收縮之勢。這是當下不少學者的基本看法。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就認為,從目前來看,宏觀調控政策正在轉變為更加中性或中性略緊。據他判斷,財政資金的使用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繼續發力的可能性不大。由於去年四季度基數較高,總需求同比增速也會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也持類似看法,中國經濟的“短期增長為全面深化改革讓路。”一般來講,中國的改革對短期增長都是擴張性的。但即將來臨的新一輪改革是在過去5年來應對危機的財政、金融刺激政策留下了一定的後遺症之後推出的,也是過去10年高速增長之後各種各樣的機制問題需要全面地調整呼喚出來的。因此,這一輪改革短期增長效果很可能是收縮性的。

  央行近期的操作也體現了貨幣政策謹慎意味或更加濃厚。據透露,決策層已基本同意,在保持現行貨幣政策基調不變的情況下,調控採取“適度微調”的政策方向,重點在“盤活存量”。金融政策當局已決意堅持收緊流動性,其主要著眼點以及向中央提出的理由,在於全力防範三方面的風險:第一,經過3個月以來的微調,中國經濟出現反彈,主要還是由投資增長拉動;第二,房地產泡沫風險;第三,難以預估的外部風險。

  文章最後說,往深遠一點看,在當前“區間論”的總體基調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反覆依然很難避免,政府可能需要主動調整調控的區間,以維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類比於歐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預期,“區間論”可以視為中國版的“前瞻指引”。當下的市場預期認為,中國政府可能將於明年下調GDP增長目標,由7.5%下調至7%,以適應宏觀經濟下行的趨勢。考慮到在2020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長只要能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就能完成“十二五”規劃以及十八大提出的目標,而7%才是中國經濟運行的“底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