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金融:金融業“四化運動”的喜和憂

http://www.CRNTT.com   2014-04-09 09:10:38  


 
  變形的“資產管理化”

  文章稱,打開金融各業資金互通渠道的,還得仰仗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化”。過去,資產管理業務是特指證券公司的代客理財業務和公、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業務,現在金融各業都號稱要大做特做資產管理業務。

  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化”是中國金融業的一大進步,證明整個中國金融體系正在從投資服務型向財富管理型轉變。但近年來中國金融業資產管理業務的急劇膨脹仍然有其特定的根源。縱觀近年來金融各業創新開放政策,力度最大的是允許金融各業設立資產管理部門或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子公司,不斷開放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範圍。銀、證、信、保、基競相擴大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領域,似乎誰的投資範圍廣,誰的創新力度就最大。從資產運用端來說,中國金融業分業監管的模式已經被顛覆,各業金融機構都在構造全產業鏈、全市場的產品投資鏈條。除了不直接做實業投資外,其他什麼都可以投。金融各業的投資範圍已經沒有什麼區別,當前的分業監管只體現在劃定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方式或負債端上。

  然而,一些金融機構號稱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元,但是投資和研究團隊尚沒有建立起來。中國出現了大量不需要資產管理團隊支撐的資產管理業務。

  事實上,當前金融各業的泛資產管理化,除了順應百姓理財需要,加速向財富管理方向轉型外,還有其特殊的功效。第一,金融各業的資產管理業務成了渠道式融資的合法通道。金融各業競相擴大資產管理的投資範圍和方式,目的就是為競爭渠道式融資提供最便捷的通道。第二,資產管理業務成為金融各業互相投資、互借通道和相互搭橋的便捷工具。要完成渠道式融資,必須有項目、資金和合法渠道這三個條件,這需要金融各業之間相互合作、互相搭橋才能完成,各自賺取融資環節中的一部分利差或費用。這些互相搭橋的工作都需要利用金融各業資產管理的產品才能實現。第三,資產管理業務成了資金由表內轉表外的工具。一句話,當前金融各業急劇膨脹的資產管理業務,本質上是金融各業從事制度套利,賺取息差和通道費的工具,與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差別巨大。資產管理業務被視為金融各業的主營業務,卻又不屬於金融分業監管體系下特定行業的特定業務,往往成為監管的薄弱環節。中國券商歷史上經歷過幾次滅頂之災,都是由資產管理業務失控導致的,教訓十分深刻。

  “產品化”存在制度風險

  文章分析,“產品化”,是金融業創新的基本載體。無論是“渠道化”還是“資產管理化”,都必須以金融產品為載體。近年來,金融各業推出了多達上萬種金融產品,存量規模超過30萬億元。

  應該說,“產品化”是中國金融業的巨大進步,它讓所有金融機構都必須關注金融投資人的利益,把保障投資人利益作為金融機構的核心宗旨,推動金融業向財富管理方向轉型。然而,在當前金融產品極大繁榮的背後同樣隱藏著一系列制度性風險。首先,大量金融產品只是非標準通道式融資工具,投資人表面上買的是信托產品或券商資產管理產品,實際上是直接投資。這里,項目方、渠道提供方、資金提供方和資金最終所有人之間的法權關係並不清晰,一旦項目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法權糾紛。近期出現的幾單信托產品風險事件,已經初步顯現出這其中的問題。其次,大量金融產品的背後並不存在資產管理團隊的支撐,但是又不屬於完全被動投資產品。投資範圍、投資流程和風險控制制度極度不透明。第三,在既已存在的理財產品中,90%以上是各種預期收益率產品,真正投資人自擔風險的以淨值變化為特點的公私募基金的規模並沒有什麼增長。各種預期收益率產品儘管給出的是預期收益率,但是大部分都具有剛性兌付的特點,產品發行人承擔著核心風險,一旦產品收益達不到預期,就會產生糾紛。剛性兌付和預期收益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投資偏好,造成了只有承諾預期收益並且預期收益比較高的金融產品才能銷售出去,導致各種跨利率周期的產品例如保險產品也不得不承諾預期收益率。第四,各種預期收益率產品的繁榮,強化了投資人只關注預期收益,而對產品預期收益的來源和投資方向則並不關注。規模龐大的預期收益率金融產品,形成了金融各業間相互投資的多米諾牌骨,其收益率最終依賴於當前中國資金的高利息、非標資產的繼續擴張和銀行間市場利率的巨大波動,而這些恰恰是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中最不穩定、最不合理、最需要調整的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