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新型城鎮化透視市域“城市群”

http://www.CRNTT.com   2014-04-12 08:12:50  


 
  從新型城鎮化透視城市群

  文章提出,從城鎮化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城鎮化布局主體形態經歷了小城鎮、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等三次路徑選擇。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促進中國城鄉統籌發展,使農民富裕起來,中國主要以開辦鄉鎮企業來建設小城鎮,使農村人口順乎自然地向小城鎮集中,推動城鎮化發展。但實踐證明,以小城鎮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很多鄉鎮企業由於市場信息溝通不暢、資金不足等原因,最後紛紛倒閉。

  上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對外開放,帶動了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整體開放。以外商投資為主導的大型工業園區在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紛紛落戶,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東部城市聚集。自此,以大城市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布局逐步形成。從正面來看,在這一格局下,大城市吸收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這給農村適度集中經營提供了前提,帶來了中國經濟30多年來的高速增長。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以東部大城市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發展,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一是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由於人口數量的陡然增加,以及現有土地制度的制約,致使這些大城市國有土地價格上升,促使房價飆升,並催生了工資上升的壓力。而中國這30多年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主要依靠的就是低廉的農村勞動力成本。二是“大城市病”凸顯。城市人口和功能過於集中,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綜合征日益加劇。三是城鄉結合部管理真空。一些外來人口過多集中在城鄉交界處,造成了小產權房、城中村等問題。四是由於拆遷、徵地,使一些集體土地變為國有徵地。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農民利益受損、缺乏保障的問題。

  隨著中國城鎮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群形態更加明顯。城市群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台,成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城鎮化的主要方向。城市群是中國推進城鎮化布局的第三次選擇,也是城鎮化加速階段的戰略選擇。中國已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不過,雖然城市群將對中國城鎮化發展作出貢獻,但在此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實際問題。比如,中國現有城市發展水平整體仍然較低,行政色彩濃厚;縣域經濟發展滯後,城鄉差距明顯;中心城市作用和貢獻率低,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城市群等級體系不健全,缺少次中心城市;城市間產業結構雷同,沒有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格局;對於跨省域的城市群,政府之間協調能力不足;多數城市群仍處於粗放式增長階段,可持續發展壓力大。為此,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對此也作出了明確布局。

  未來中國東部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是,在優化城市群的基礎上,逐步打造一些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沿海發達地區,有條件的中心鎮要發展成為小城市。而在中西部地區,則是重點培育大批中小城市。按此規劃,中國的城市數量就會在657座城市、近2000多個縣城、1.9萬多個城鎮的基礎上,增加近百餘撤縣設市的城市。如何科學合理地布局這些發展起來的城市,實施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合理分工,將是與此有關的城市群規劃在下一步必須審慎研究、切實落地的問題。

  城市群是城鎮化布局重要的資源配置要素。那麼,城市群與都市圈有何不同呢?就都市圈而言,大城市就像一個主機,都市圈內的每個城市就像是一個終端;而城市群則是一個網絡的概念,城市群內的每個城市都是一個樞紐節點。各城市相互支撐、相互依靠,城市規模有大小、功能有不同,但在利益上是平等的主體。在城市群的規劃設計上,強調的是雙贏和多贏效應。

  上海應該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率先走出一條符合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鎮化新型主體形態的路,將上海市域城市群體系作為上海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如果上海各區縣的城市群能夠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建立城市體系,實施打破行政區劃疆界的管理、規劃制度創新,就能在更大的範圍里科學配置要素資源,推動城市群內部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動,健康有序地推進上海城鎮化進程;如果上海各區縣的城市群可以通過區域的功能結構來整合周邊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必將更有利於城市間的產業聯繫,引導勞動者的分流和遷移,疏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就業壓力。上海各區縣城市群規劃和建設,不僅可以加快城市間的集聚和輻射效應,還將加快城市群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為農民進城提供重要的基礎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