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太陽戰爭”效應溢出民進黨變成跨黨態勢?

http://www.CRNTT.com   2014-12-16 09:55:12  


 
  而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八日舉行的“國家發展會議”,又被稱為“第二次國是會議”。由“副總統”連戰主持,討論健全“憲政體制”,加速經濟發展及增進兩岸關係三大議題。該會議做出的最大決議為“省虛級化”亦即“凍省”,從此“台灣省”稱為一個歷史名詞,大有“去中國化”的意味。

  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期間,學運領袖提出了“舉行公民憲政會議”的訴求,顯然是將自己比擬為當年提出“召開國是會議”訴求的“野百合花學運”的發動者和組織者。但馬英九沒有接受,而是在七月間召開“經貿國是會議”,其內容全是經貿議題,而避開了政制議題。由於民進黨拒絕派出代表參與,因而這個會議徒有“國是會議”之名,並未得到國民黨以外的各方承認。

  由於在九十年代召開的兩次“國是會議”,所討論並達成共識的議題都是“修憲”議題,因此現在馬英九提出召開“國是會議”的建議,算是回應了朱立倫的“修憲”主張。畢竟,“修憲”並不可能由某一個政黨一手遮天,而必須全民一起參與,並由朝野各政黨和各界別的代表經過詳盡討論,取得共識並達成協議。而以此範式比照,似乎是提出召開“國是會議”主張的馬英九,比只是單純提出“修憲”主張的朱立倫,要“棋高一著”,並大有兩人互相“較勁試比高”之意。看來,民進黨內“兩顆太陽戰爭”的“戰場”,已由民進黨內轉移到國民黨內。

  今天的時空背景與二十四年前第一次“國是會議”召開時相比,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著質的不同。相似以之處是,其中不少後來成為民進黨骨幹的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野百合花學運”,提出“修憲”、“總統直選”、“廢除刑法一百條”等訴求。李登輝借力使力,在會見學生代表們後,決定召開“國事會議”,推動“修憲”。第二次“國是會議”雖然沒有“國是會議”之名,但在實質上仍是“國事會議”。李登輝由此而獲得了“民主先生”的“美名”。

  而不同的是,當時是台灣地區仍然處於獨裁管治狀態,“戡亂動員時期”仍未終止,《刑法》一百條仍然威脅著民主運動和言論自由,確是有著透過朝野舉行“國是會議”討論“修憲”事宜的需要。而現在則是台灣地區已經完全實現了民主化,政黨輪替也已發生了兩次,社會上充分享受著言論自由,而且在七次“修憲”之後,再次“修憲”的“門檻”極高,因而即使是舉行“國是會議”並達成“修憲”共識,也將難以跨過“公投複決”的“門檻”。而且,今次是“太陽花學運”領袖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但馬英九卻不理不睬。直到“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自己也已辭去國民黨主席,成為“跛腳鴨”後,才提出召開“國是會議”,已經是氣勢矮了一截。而且還是在表面上要與朱立倫“試比高”之下,實質上是為朱立倫的“修憲”主張“背書”,其實也已經輸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