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安倍“晉三”後的日本政局和中日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12-16 10:21:17  


 
  不過,日本的政治架構本身決定了其政局易變的特點。2007年7月,也就是自民黨在2005年9月眾議院選舉大勝後的不到兩年時間,該黨便在參議院的選舉中失利,五十餘年來第一次喪失對參議院的控制權,首屆安倍內閣也於不久之後下野;時過兩年後的2009年8月,自民黨又在眾議院選舉中遭遇慘敗,歷史性地首次成為在野黨。回過頭來看,自民黨當時的勢衰雖然很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歷史現象,但它和安倍個人在自民黨內部的沉浮一樣,都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日本體制性的政治代際更替頻繁且難以預料之特征。任何人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執政,都不得不隨時面對在“大風大浪”或“陰溝”中“翻船”的危險,從而需要保持謹慎。 

  還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眾議院選舉的投票率僅為52.66%,創下了二戰後的最低紀錄,折射出日本民眾對國內政治現狀的冷漠和無力感。以日元貶值、刺激經濟為核心舉措的“安倍經濟學”並未得到國內的普遍贊同。安倍和自民黨的勝利與其說是其前期執政表現使然,毋寧說是民眾在競爭性黨派力量渙散中的一種無奈選擇。 

  在歷史問題和對外關係中倒行逆施的安倍得勢,顯然不是很多中國人以及其他日本周邊國家人民所樂見的局面。中國古話說“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對於安倍第三次執政後中日關係中可能出現的麻煩,我國需要作充分的估計。在安倍任期內,中日關係恢復正常的可能性已經不大。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我們不僅要適應國內經濟發展中的“新常態”,也要以處變不驚的外交定力來對待對外關係領域他國“選舉政治”帶來的周期性變化,並主動去適應一些國家政局演變中出現的“新常態”。

  作者:卜永光(浙江 學者)  2014-12-16 08:00: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