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光耀病重,何以牽動世界輿論

http://www.CRNTT.com   2015-03-18 12:12:30  


李光耀1923年生於新加坡,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954年,出身律師的他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自此步入政壇。擔任總理初始,李光耀認為缺乏資源的新加坡必須依靠腹地才能生存下去。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圖為1959年,李光耀和他的擁護者。
 
  很大程度上,新加坡模式證明了非西方價值形態的後發國家也能取得成功,且有能力構建新的國家價值體系。李光耀、馬哈蒂爾等人提倡的亞洲價值觀,其主要支持依據就是新加坡模式。這也讓新加坡模式對其他後發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力。中東最成功的酋長國阿布扎比、杜拜就部分移植了新加坡模式,以政府高積累資金發展了城市國家。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將新加坡模式視為“他山之石”。

  當然,2011年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僅獲得60.14%的得票率,新加坡模式也面臨塑造了保姆國家、裙帶資本主義的指責。雖然形勢要求李光耀的後繼者變革,新加坡模式也不可能完全適用於其他國家,但毫無疑問,新加坡模式是李光耀留給後人的最大政治財產,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政治價值,仍將在今後顯現。徐立凡(專欄作者)

  “平衡外交”:李光耀眼中的小國生存之道

  從某些方面講,李光耀的對華政策的確有一定的兩面性。這主要源於他的平衡外交理念,但由於國際政治的複雜性,左右逢源只是理想狀態,運用不當會對新加坡產生不利影響。

  李光耀被尊為新加坡的“國父”,不僅是因為他是新加坡“建國”元勛,更是新加坡“立國”功臣。論面積和人口,新加坡都屬於蕞爾小國,但在亞洲乃至世界上又獨具影響,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李光耀。

  新加坡要立足,首先要在經濟上做到雖小猶強。新加坡本彈丸之地,資源自然十分貧乏,別說礦產能源資源,連淡水都無法自給自足。獨立之初,新加坡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李光耀一再告誡政府和國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裡,就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取得備受世界矚目的成就。

  新加坡要立足,還要做到外交上以小搏大。獨立建國後,新加坡面臨複雜的周邊政治和安全環境,冷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美蘇爭霸波及東南亞。可以說,新加坡如何在周邊國家以及世界大國的夾縫裡尋求生存,繼而獲得影響,是李光耀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以小搏大,這成了李光耀外交戰略思想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李光耀曾經說過,在一個地區,要是有兩個以上大國的競爭,小國就有了合縱連橫的空間。李光耀以奉行平衡外交著稱。首先是借鑒不結盟思想,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但不建立正式盟國關係。其次,採取類似於瑞士那樣的中立政策,多交友,少樹敵,盡量在對立雙方不選邊站。再次,不選邊並不意味著不發聲,而是選准議題、找準時機,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立場,彰顯新加坡的存在和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