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黑人騷亂是因種族歧視嗎

http://www.CRNTT.com   2015-05-04 13:39:54  


 
  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傑出的社會學家威爾遜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二戰後,就業崗位從城市中心向郊區轉移,給聚居在市中心的非洲裔美國人家庭帶來沉重打擊,就在民權運動終於結束顯性歧視的時候,剝奪了他們在經濟方面的機會。他還進一步指出,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單親母親大量出現,這經常被視為黑人表現滯後的原因,但其實這是結果——也就是說,缺乏好工作導致家庭受損。

  這種經濟方面的不平等,造成了貧困的循環——盡管美國是一個以“美國夢”聞名世界的國度,但從統計角度來看,美國人的階層垂直流動性卻是比較差的。而且,近年的研究發現,社會流動性跟現有的不平等程度顯著相關:“一個地區的中產階級越少,它的上向流動率就越低。”跟高度不平等的美國相比,在瑞典這樣相對平等的社會中,社會流動性高得多。

  底層人民找不到改善經濟的方式,會導致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衰敗,這不獨發生在黑人聚集的城市,像汽車城底特律這樣的大都市,也發生了規模性的衰敗。

要避免社會衰敗,需要公民共同努力

  衰敗是這麼難以克服嗎?著名政治學者桑德爾曾分析過美國為什麼近年來出現了衰敗,他認為原因是美國建國以來的那種“共和主義”思想消失了,這種思想認為,自由取決於共享自治,所謂共享自治,是說公民要與夥伴就“共同的善”展開協商,并致力於塑造政治共同體的命運,這就要求公民不僅僅是充分尊重權利,還需要“關於公共事務的知識、歸屬感、對集體的關心和對與自己命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的道德聯系”,這種“塑造性”政治,在更大程度上造就了美國的強盛。

  結語 一旦這種“讓公民努力”的環境失去,衰敗就很難避免了。這對於中國人而言,同樣有啓發意義。(來源:騰訊評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