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著眼點

http://www.CRNTT.com   2016-01-04 08:32:54  


 
  面對這種與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相關的情況,中國人力資本培養戰略要有全新的思路,教育體制改革要有突破性的舉措,做出積極的回應。首先,通過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延伸、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多維度地深化教育發展,保持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持續提高。其次,通過提升教育生產率和畢業生質量,促進人力資本向全要素生產率的轉化。最後,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和提高培訓效率,改善勞動者整體的人力資本存量。

  第三,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全要素生產率歸根結底反映的是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如果一種要素的投入超出了合理的限度,破壞了與其他要素的合理比例,必然降低其利用率和配置效率,造成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在探尋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國別因素時,艾肯格林等作者發現,投資占GDP比重(投資率或資本形成率)高的國家,更容易遭遇全要素生產率的下滑。2009年中國資本形成率高達46%,按照白重恩的比較,這個水平比不包括中國在內的20個最大經濟體平均水平整整高一倍。從那以後,由於實施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刺激政策,以及近年來應對勞動力短缺和工資成本上升產生的資本勞動比提高,投資率甚至有進一步的上升,意味著生產同量的GDP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本要素。

  過高的投資率產生不利於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效果,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從結果來看,過度投資以及與之相伴的產能過剩,造成資本利用率和投資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從實施方式來看,過度投資往往與大規模刺激政策相聯繫,傾向於集中在壟斷行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那些具有更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領域,以及具有創新潛力的新成長企業,產生投資的擠出效應。解決過度投資問題,根本在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當前的直接著力點應該是從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杠杆率和消除過剩產能。進行這類改革的關鍵是標本兼治,即在對存量進行傷筋動骨式調整的同時,切實從體制機制上阻斷增量的形成。

  第四,“創造性破壞”過程受阻。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意味著在那些喪失了比較優勢的產業衰落的同時,順應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產業茁壯興起,以及缺乏競爭力的企業退出並消亡,更具競爭力的企業進入並成長。這個過程表現為創造性破壞,恰恰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過程。在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中,“破壞”是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而“創造”卻需要有相應的制度條件和政策環境。

  文章指出,由於市場競爭決定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歸根結底是以全要素生產率表現為評判標準,因此,無論是一部分企業的新生還是另一部分企業的消亡,都有助於經濟整體的生產率提高。一方面,低效率企業占用著稀缺的生產要素,甚至以“僵屍企業”的形態使資源閑置或休克。這種“僵屍企業”在任何程度上的存在,都以同樣的程度降低整體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表現。另一方面,新成長企業能夠脫穎而出,正是在於其順應比較優勢、資源配置合理、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強,從而是全要素生產率的積極因素。可見,挖掘全要素生產率潛力的關鍵,在於消除現存的妨礙創造性破壞機製作用的體制障礙,通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競爭政策和發育生產要素市場,創造必要的制度條件,使應該退出或消亡的企業真正被淘汰,使新成長企業能夠無障礙地進入競爭性行業。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