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慢金融”

http://www.CRNTT.com   2016-01-15 08:51:52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怎樣的金融來配合?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中國金融改革迷失非常嚴重。迷失體現在哪兒?體現在:為與國際金融市場技術接軌而改革,從而有時會忘記中國改革的核心目標;中國的金融市場越來越適合財富再分配,而漸漸遠離實體經濟,也就是說,它抑制了財富創造,鼓勵了通過金融投機而實現財富分配。所以,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包含金融結構的調整,努力實現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有效配置。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鈕文新文章認為,實際上,中國當下的金融投資已經發生逆轉,一個高風險、低收益的時代已經開啟,而我們更期盼投機的資金更多地變成安靜、平和的資本,更期盼實體經濟的利潤可以有效回升。金融改革是牽涉面最廣的經濟改革,它決定著經濟所有方面的意識與行為取向。更重要的是,金融改革關係到中國國民經濟和財富的保全與完整。

  文章分析,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必須理解金融的實質。如果說實體經濟是“固體”,它所形成的機器、廠房等“固態資本”,搬走的難度很大、成本極高;但金融實際是實業資本的虛擬形態,它會在資產和貨幣之間迅速轉換,由於資產價格的不斷變動,所以從資產到貨幣的不斷轉換過程中就存在套利的可能。如果極致情況發生,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固態的實業資本已經變成空殼,虧損累累,實業資本的價值已經被金融資本吸幹了。而一切都發生在悄無聲息之間。

  金融還有另一個基本特征:效率極高。實業企業的商品周轉,相對於金融周轉過程不知道要慢多少倍。如果我們要構建一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金融體系,我們根本用不著太高的金融效率。但當今世界,包括中國金融業都在追求越來越高的金融效率。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這不是什麼好事。金融效率旗幟之下,更多的效率體現為金融的自我循環。中國必須防止這樣的狀況進一步惡化。

  文章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在金融方向的關鍵舉措,就是大幅度抑制貨幣投機,促進有利於資本形成的金融市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在中國金融業聽到最多的說法是:美國是金融過度引發危機,但中國卻是金融不足,應當放鬆管制,而鼓勵金融創新。但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互聯網金融亂象這樣的典型事例。互聯網金融真的提高金融效率了?真的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了?還是相反?適宜中國經濟特征的“金融效率”之度何在?

  文章強調,必須降低金融自我循環的效率,而增強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效率。還是那句話:我們需要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慢金融”,而不是金融自我循環的“快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