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夯實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6-05-16 07:48:04  


 
  3。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通縮預期風險需要正視。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既是宏觀調控的結果,也是市場需求環境變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衝擊的影響更加明顯。隨著經濟增速回落,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部分產品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暴露。從各種數據來看,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利用率仍然偏低。產能過剩不僅造成能源資源的浪費,還造成惡性競爭、行業利潤率下降、失業增加、通貨緊縮等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後果。今年一季度CPI通脹同比上漲2.1%,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達4.83%,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剛跨過榮枯線。我們認為,通縮風險雖然不宜誇大,但也不容小覷。

  4。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產業“快打慢”效應凸顯。從房地產投資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來看,1987—2014年平均貢獻率達到15.0%,而房地產投資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對穩定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為1.77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為6.2%。顯然,由於去庫存,給房地產帶來些新的機會,增速有所回升,但能否企穩還需進一步觀察。從長遠來看,房地產市場降溫是個大的趨勢。基於房地產、傳統製造業等傳統增長點的大幅下滑,而新的產業增長點正在孕育,新舊增長點轉換無法實現有效銜接,有些地方甚至“青黃不接”,從而出現新舊增長動力的“快打慢”效應。新興產業受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技術支撐不足等因素制約,個頭尚小、勢單力薄,短期內還難以成為像房地產、汽車等行業的“傳統引擎”。

  5。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當前,中國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劇。一是要素供給的制約。從現狀和趨勢看,中國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能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以要素驅動為主很難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二是資源能源環境惡化的制約。中國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大和利用率低的問題突出。水資源、土地資源、大氣資源退化嚴重,環境承載力已逼近極限,主要能源、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石油和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與資源環境相並列的人口問題同樣亟待調整完善,2014年16—59歲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為67%,自2010年以來已經連續五年下降。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預計“十三五”時期的傳統“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會不斷提高。中國必須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轉變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三、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夯實長期持續向好的基礎

  文章分析,中央確定“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年均6.5%以上。雖然增長指標留有餘地,但完成這樣的任務,也還是不容易的,是要下大功夫的。要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核心位置,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1。優化宏觀經濟政策,堅持區間調控加定向調控框架。要保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穩,更要優化。要堅持“穩增長靠宏觀調控創新、靠改革激發增長活力”這一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思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由於中國經濟在艱難的轉型升級,必須以足夠的信心和耐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因此,要注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注重讓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在堅持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定向調控。財政政策方面,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定向調控政策,把錢花在刀刃上。加大財政政策破解“三農”障礙、扶持小微企業培育、推動“雙創”發展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通過降低長期國債利率,引導市場利率水平沿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通道下行。

  2。積極化解產能過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經濟轉型困難重重,必須痛下決心有“破”有“立”。“破”舊產能過剩,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協同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擴大國內市場規模,鞏固拓展國際市場。還要積極強化需求升級導向,促進產能結構優化,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可通過分解落實年度目標途徑,在落實完成“十二五”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任務基礎上,以提高財政獎勵標準,落實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等措施,鼓勵地方提高淘汰落後產能標準。在探索化解產能的同時,要下決心把人分流出來,密切關注職工分流和再就業問題,用好1000億專項資金,嚴防下崗潮,兜住網底。“立”就是發掘新增長點,建議加大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尤其是邊疆、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相互聯繫、開放的國際機場群,高速鐵路、公路網,電網、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網,包括城市地下管網等。加大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供給。加大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物流和互聯網金融等作為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資金成本。

  3。以科技創新推動創業,以大眾創業帶動就業。加快“雙創”戰略和政策的落地,實現創業激發和引入,以經濟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調整,以資金鏈引導創業創新鏈,以創業創新鏈支持產業鏈,以產業鏈帶動就業鏈。鞏固第一產業,拓展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激發第三產業,通過“雙創”帶動“互聯網+”行動計劃升級,推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以保持和帶動就業結構調整,就業總量穩定增長,就業空間拓展。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更加注重職業教育轉型升級,努力培養出更多像德國那樣兢兢業業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培育“工匠”大國,讓中國製造業之大國重器能夠發揮綜合的比較優勢,搶占國際產業的制高點。

  4。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內生持續動力。要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制度創新和體制突破。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准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經濟發展動力。在進一步深化和鞏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同時,全面落實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和要素市場化等改革,努力實現改革的重大突破。要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的攻堅戰,向著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向推進,促進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央企業的戰略調整和兼並重組也應更加深化,目前看還有很大的改革餘地。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方式與機制,進一步健全市政基礎設施、水利工程等領域的投資運營機制,推動PPP發揮更大作用。抓住當前有利的全面深化改革窗口期,順應市場預期,加快推進利率、匯率等市場化改革,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價格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5。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合作競爭的助力。雖然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風雲變幻,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且國家地緣政治熱點此起彼伏,美國在南海等地興風作浪,意圖牽制中國發展的動機不言自明。但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趨利避害,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我們要加大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力度,增強中國在國際經濟規則調整和制訂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積極參加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國際規則制訂,向全球提供公共產品。進一步完善擴大出口和增加進口政策,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高鐵、核電等裝備製造業“走出去”,對企業“走出去”給予更大的支持。務實推進“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加快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領域啟動實施一批前期收獲性工程。

  6。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包容式發展。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體生活,更加重視社會穩定。中國的基礎產業,有的如農業是弱勢產業等等,都存在投資不足、欠帳太多的問題。加強這些短板項目建設,可以把短板補長,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能得以提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要加大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快實施精准脫貧戰略,重點圍繞確保到2020年前每年完成1000多萬人口的脫貧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些緊迫問題出實招。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持社會資本、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公開、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特別是要下大力氣治理霧霾“毒瘤”,努力使“APEC藍”“閱兵藍”成為一種環境新常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