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學者論十九大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8-02-15 00:17:29  


 
  第三,從盧麗安個人的身份和家庭背景,都可以說是台灣的社會精英。台灣土身土長的精英“投共”,適足以讓台灣社會開始理性反思自己的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它應有導正視聽的功能(注7)。我們只要看看網路上熱烈討論的情況,就可以發現“盧麗安事件”不僅在大陸引起關注,在台灣亦引發漣漪式的深思。往後的發酵情況將更加繽紛多樣,同時也看到台灣當局的慌亂和無奈(注8)。

  第四,中共十九大將盧麗安公諸於世,對國際而言,代表了中國政府不僅是代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也代表了在中國台灣的台灣人,也照顧了台灣人民的政治權益和政治利益。往後來看,這樣的代表必定愈來愈多,層級也一定愈來愈高,未來真不排除在國際上出現中國台灣人代表,駁斥台獨政府的代表。總之,“盧麗安事件”顯然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行動版,是習總書記“主導統一”的行動起點。

    四、能力反獨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

  在上述的宣誓中,有三層意義:一是台獨就是分裂行徑;二是我們絕不容忍;三是我們有足夠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分裂圖謀。所以首先定位,繼而說明立場,三則展示能力。前面兩層的說法、用語是與中共官方貫常的說詞相似,沒有差異;最後一層習的用語是“能力”,而非力量,更非武力。何謂“能力”,相對的英文是capability而不是power。能力理論上包括綜合的能耐,當然也有武力在內。顯然北京在對台獨分裂行徑完全不能容忍情況下,用以挫敗的手段,在衡量用語時,並沒有使用軍事意味更明確的“力量”或“武力”等用語,而是選用了“能力”乙詞,這可以從側面說明了中共對和平解決台灣的戰略自信、戰略耐力和戰略定力。

  進一步分析習所說的“能力”,主要包含了經濟力和軍事力三者的硬實力(power),和文化力、人才力、科技力、外交力等軟實力(capacity),以及治理力、未來力等潛實力(capacity)。

  目前看來,如果在硬實力方面,軍事力的使用暫時不計的話,經濟力已經使用多年,應該說效果已現。按台灣“經濟部國貿局”公布的兩岸貿易數據統計的結果,自“2008-2015年,台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比重在40%左右”,而在經濟方面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崛起,加上地緣經濟以及台灣發展的自身需要,這一部份,政府的南向政策只能為台灣的經濟依賴,在心理上分憂,而不可能化解此一依賴上升的趨勢。
 
  再以軟實力的角度看,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現代化的征程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以至於中國文化、科技、治理能力、引領的角色和功能,也開始深受重視,特別是廿一世紀,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進入第二個10年一開始中國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日本,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從2013-2016年,中國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注9)。除此之外中國科技力在超級電腦方面引領全球,中國企業在安全產品、聊天應用、網約車服務和電動汽車,當然還有電子商務方面擁有重大市場影響力(注10)。事實上,量子通訊、高鐵、大飛機、潛海等技術也是領先世界,這些成就使得中國人真正“告別了20世紀中國的悲情歷史,走出中國,分赴世界”改變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