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然而,在港英政府殖民資本主義管治下,港式資本主義並未跟隨西方資本主義前輩相應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九七香港回歸,實施“一國兩制”,特區政府及社會輿論雖注意消除殖民主義影響,設法增進港人對國家的“一國”認同,卻未曾檢討港式資本主義這“一制”的優劣,更遑論反省和設法化解其原始落後性滋生的內在弊端,致使這些弊端持續惡化,衍生眾多的負面結果。

  首先是回歸後香港在國際經濟幾番下跌的接連打擊下,完全失去曾經在20世紀後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能,长期踟躇緩行。香港回歸24年間,竟在1998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8年以及接連遭遇人禍、天災的2019年、2020年共7年間,出現經濟負增長,其餘多數年份的GDP年增長率都不足5%。在此期間,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的GDP經濟總量相繼超越香港,先前香港GDP長期高居於內地城市之上的領先地位一去不復返,香港再也不能充當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2014年,香港特首梁振英將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的地位重新界定為中國經濟發展列車的一個車輪。香港地位下降,從先前的龍頭變為如今的一個車輪,根本內因是受到港式資本主義內在弊端的拖累。

  香港回歸之初,董建華領導的特區政府曾經制定創新科技產業規劃,計劃將香港建設成為電子資訊產業的數碼港和中醫藥產業的中藥港,以此謀劃和引導香港展開戰後第三次經濟轉型。此後的特區政府也相繼制定發展創科產業的規劃。可是,這些規劃都受到港式資本主義急功近利發展房地產業而無意致力投資創新科技產業的經營慣性掣肘,科技園區的不少建設項目蛻變為房地產業,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受制於超高房地產價格帶動的高昂生產成本,難以轉化為重振本港經濟的強勁生產力。至於遷移到珠三角等內地的香港製造業,也由於港式資本主義追求高盈利而無意進行技術更新與產業升級轉型,而陷入經濟發展必然造成生產成本上漲的困境。加上從2004年起,外省民工湧入廣東打工的“民工潮”開始消退,企業不得不以加薪吸引人力資源,更導致勞動密集型經營方式在珠三角地區難以為繼。於是,港企在珠三角等地集群經營30年之後,從21世紀初開始,陸續有眾多的廠家從珠三角遷往內地或東南亞地區,重新走上30年前從香港向珠三角等地低成本地區遷移的舊路。

  如同魔咒般的30年大限,是本人在所撰《開放經濟的比較優勢——珠江口特區群及台灣的實證》一書(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提出的觀點:港、澳、台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歷程表明,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經濟的比較優勢一般都不超過30年。這一觀點,成為2008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在珠三角實施“騰籠換鳥”政策以促進產業結構更新的借鑒;③也為在此前後珠三角港企再度向其他低成本地區遷移的實例所證實。當代資本竟然如同古代遊牧民族般“逐水草而居”,定期遷往低成本地區以追逐高利潤,原因是不願或不能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所致。港式資本主義追逐眼前利益而忽略科技創新的弊病,不僅導致創科產業難以在香港本地立足發展,而且導致外遷港企成為定期再度遷移的工業流浪兒,豈不令人慨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