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張銘清談破冰

http://www.CRNTT.com   2021-11-02 00:01:50  


2010年6月10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右二)出席“海西正東風、兩岸媒體聚焦海峽西岸”大型聯合採訪活動並表示,兩岸距離一杯酒,鄉親相聚一壺茶。(中評社 俞敦和攝)
 
  中評社記者:我們看到,邀請來大陸採訪的台灣媒體中有不少是“泛綠”背景。在兩岸新聞交流早期,向有“台獨”傾向的“泛綠”媒體開放大陸的試點採訪,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這主要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張銘清:有關方面原先規定:邀請台灣媒體來大陸採訪,只請“泛藍”的媒體,不請有“台獨”傾向的“泛綠”媒體。但是,“泛綠”媒體不能來大陸採訪,難以改變他們對大陸的偏見,不利於向台灣民眾報道真實的大陸情況。經與有關部門溝通,同意少量開放“泛綠”媒體的試點採訪。1996年6月,一個有“綠”媒體付總編參加的大陸採訪團,從北京、上海、桂林進行了10天的採訪活動。採訪結束的最後一天,我到桂林為這個團送別。帶隊的記協領導告訴我,那位“綠”媒負責人一路上一言不發。當晚12點,這位付總編給我打電話,問見我一下是否方便?我欣然同意。記協的同志擔心發生意外,要求陪我見他,我讓他在隔壁,萬一有事過來也來得及。這位付總進門,我請他坐,他說太晚了,打擾您,見我就說:來大陸10天,在北京是政治之旅,錢副總理會見,上海浦東是經濟之旅,桂林是山水之旅,經過這10天所見所聞,有個感想:“台灣搞獨立絕不可行”。言畢,向我深掬一躬告退。記協的同志趕忙過來問我什麼情況?我據實相告,他很有感慨,肯定了邀請“綠媒”的效果,還為今後繼續邀請辦理取得共識。

  中評社記者:在您擔任國台辦新聞局局長的13年裡,兩岸關係雖然經歷了驚濤駭浪,但兩岸新聞交流卻獲得了重大突破並且保持一枝獨秀,尤其是赴大陸採訪的台灣記者非常多。為了推動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大陸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 

  張銘清:為了方便台灣記者採訪,1995年9月開始舉辦國台辦新聞發布會。同時,舉辦台灣記者月度採訪聯誼活動,向台灣記者吹風,給他們提供新聞線索;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為他們採訪牽線搭橋、排憂解難。同時,積極推動大陸新聞媒體與台灣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

  1994年,國台辦先後批准聯合報、中國時報、明日報、中央通訊社、中國廣播公司、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東森電視台、中天電視台、年代電視台、真相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三立電視台等13家媒體累計超過5萬人次到北京、上海、福州、成都、廣州、昆明等地駐點採訪。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為台灣記者駐點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務。從2005年9月起,台灣媒體記者駐點採訪的時間由每次一個月延長到三個月,其間還可以多次往返大陸。

  直到2000年,台灣當局才開放大陸5家中央媒體和5家地方媒體派記者到台灣駐點採訪,大陸記者赴台採訪達4千人次。從媒體的家數和人數看,兩岸的交流是不平等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推進兩岸新聞界的交流合作,國台辦和中國記協合作,每年都邀請台灣媒體負責人和記者來大陸採訪,同時組織大陸新聞界赴台交流。從1997年起,中國記協每年組織大陸記者赴台採訪和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2003年以來,每年在兩岸和港澳輪流舉辦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新聞研討會”。2004年以後,每年在兩岸舉辦大學生新聞營活動。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兩岸新聞交流的品牌項目。兩岸媒體還開展協作採訪、合作直播、節目交換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中央電視台和台灣中天、東森電視台多次聯合報道大陸重大活動。

  兩岸新聞界頻繁的互訪,各種形式的新聞研討會,新聞媒體之間的業務往來與合作,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形成了密切的工作關係,這不僅使兩岸的媒體人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而且開通了兩岸同胞互相獲取信息的渠道。就像當年新聞界的“破冰”,消融了兩岸民眾交流的堅冰一樣,兩岸新聞交流更是成為了兩岸同胞增進彼此了解,消除相互誤解,密切同胞感情,積累彼此互信的重要渠道,成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和力量的重要源泉。實踐證明,不斷深化的兩岸新聞交流,成為兩岸各項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30多年來,兩岸新聞交流從單向到雙向,從非正式到正式,從單一的內容和形式到多種內容和形式。不斷發展深化兩岸關係,儘管兩岸關係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但新聞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止,而且人數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展,呈現深入發展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