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正體字申遺 台灣拼文化軟實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2-03 09:49:08  


 
  同時在馬英九還是台北市長的時候,面對正體字屢屢被人稱呼為“繁體字”,他很不以為然,並且會不厭其煩地指出正體字才是漢字的正確名稱。 

  不僅馬英九對正體字有著深刻的個人體認,“行政院長”劉兆玄透過其核心幕僚也對外道出了一段秘密。在劉兆玄還是大學教授的時候,也曾經常往來於兩岸,對大陸的風土人情知之甚多。有一次在一家大陸博物館裡參觀,一旁有西方遊客驚訝於劉兆玄竟然能把古代文物上鐫刻的漢字都一字一句念出來。有一位外國遊客說,這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為什麼還有人能熟練掌握?劉兆玄解釋道:“這就是台灣長期堅持正體字的重要性了,因為這樣的文化底蘊使得台灣社會保存下了幾千年前的活化石。” 

  此後劉兆玄把這段經歷向馬英九訴說,而後者將之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上的美德,多次對外國友人闡明正體字的優點。 

  申遺過程尚需政治破題 

  從正體字與繁體字,到底哪種稱呼才算正確的爭論上,就已然浮現華人社會中對正體字所隱含的“正統”尚有不小的分歧,尤其套上兩岸關係的政治面的現實,誰是正統恰恰也是兩岸毫無交集,並能很容易激起辯論的熱門話題。 

  依世界遺產公約,世界文化遺產分有形(tangible heritage)與無形(intangible heritage)兩大類。前者泰半指地球上的一些特殊天然景觀,語言文化則屬後者。 

  但是人們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也存在著誤區,雖然他們同屬世界教科文組織主導。在世界遺產的分類中有兩大不同的公約體系,一類是指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另一個是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前者所規範的有三項: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雙重遺產,涵蓋的是文物、遺址、保護區及生境區等有形遺產地,主管《世界遺產名錄》;後者的範圍則限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掌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兩項公約互不相屬。所以如果正體字申遺,所要申請的應當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然而與正體字名稱寓意一樣有爭議的是,台灣既非聯合“國會”員,也不是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成員,若想要完成申遺計劃,其申請的主體本身就不符合現行規定。倘若委托大陸來代替申請,那麼不僅效果打折,而且一件本來能够凝聚足够共識的好事,就難以避免地會沾染上政治的塵埃,使好事變為壞事的可能性大增。 

  更有甚者坦率地認為,借助中華文化的瑰寶來柔性主張台灣的權利,以一種不涉及高度敏感的主權爭議的模式,拓展國際空間。如此一來,較之“烽火外交”式的零和遊戲,兩岸比較能够在文化合作領域建立共識,達成互信,並由此慢慢培養信任基礎,惠及政治性議題的溝通與理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