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臺灣文官制度 如何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09-03-25 11:25:24  


科層制對中國在農耕社會的輝煌貢獻巨大,現在應該如何改?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江明修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認爲對臺灣來説,目前“改造文官制度是時候了”。文章内容如下

  近日以來,在金融海嘯、扁案等熱門新聞外,民眾隱約嗅到了政府再造工程開始啟動的味道。但我們不應僅自限於解讀其斷續推出的政策菜單,也應針對其盲點,與如何才能“根治官僚病象”提供建言。 

  接續冷戰結束,全球化、E化浪潮、生態意識提升、能源危機,與國際競爭之加劇等大環境之衝擊,逼迫各國政府再也不能墨守“層級節制”舊體制了,紛紛實驗新的走向。其方向不外是向企業或向社會取經,或透過公民與社區之參與,進行政府透明化與民主化的大幅改造。但十年來,處處標榜改革的臺灣文官體制,除了更加殘破外,又有何有創新之具體表現?又已經擺脫了政商黑金共犯結構之掌握,而成為政治中立、民眾能信賴與尊重的體制了嗎? 

  當然還沒有。反而看來是更加的政治化,也更為人們所詬病。從“國家”競爭力的排比看,離日本、香港與新加坡之行政效能,仍有不少的改進空間。的確,各國政府之創新實驗,也都各有成效,也依各國不同之國情、文化,而各有不同之作法與困難,並無所謂最佳模式,但是,其共同通點則是:二十一世紀的文官體制改革,已經到了必須先揚棄十九世紀的舊體制--“科層制”(官僚制)了 。 

  臺灣的情況與文化又與外國大為不同。“行政體制”歷經傳統與現代之交錯,誠可謂“開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連引進“職位分類制”最終都須與傳統的“簡薦委制”相容,呈顯“兩制合一”的拼湊。至於“行政文化”之現代化則仍不堪聞問矣。 

  緣此,論及臺灣文官制度之改造一題,則不得不從文化脈絡來探究,不管立基在地經驗,或者放眼於全球視野,甚而根植於歷史傳承,我們進行手術之前,實更應先提出病因的診斷“處方箋”。免得以“正確的手段”去解決“錯誤的問題”,形成公共政策決策上常見的“第三類型錯誤”;也免得行政改革工作,只除了滿足某些行政首長做秀(取得改革形象)之用外,反而因不能對症下藥,而使得病情持續。 

  當各界紛紛提出行政改革藥方之際,為求根治,吾人實有必先針對病因加以研究、診斷,亦即實有必要成立文官(或政府)體制研究智庫。事實上,為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政府早已有各式各樣智庫。但是對肩負政策執行成敗的文官制度,並無較具規模與完整之“國家”級智庫。相較於美國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當前在急於提出片段的文官改革主張的同時,實在有必要盡速先建立起具有前瞻視野、長期資料與長程規劃能力的“文官智庫”。 

  此外,盡速協助高階文官的腦袋現代化,使其具有全球化的視野與前瞻規劃的能力,對文官制度之現代化、國際化當有所助益。因此,不管是成立“‘國家’文官學院”之構想,或主張的““國家”行政學院”的規劃,不應只是另一種疊床架屋之舉,反而應正視(也應積極)為建立優質的行政文化,以及促進行政績效現代化的必然作法了。 

  當然,為了避免成為形式主義下的產物,層級上,““國家”文官學院”實在不宜只成為三級機構,應該提升至部會層級,或定為獨立機關,甚或考量成為直屬“總統府”的相對超然機制。在臺灣之外,美國的“文官研究院”、法國的“國家行政學院”等案例,均值得參考。文官制度的改革,不是斷續的、片段的、或抄襲臺灣之外的作法即可臻至完善,仍然需要“文官智庫”的長期研究為基礎,也要透過“‘國家’文官學院”的高階培訓(含政務級)為配套,方可能收其功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