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新興經濟區 中國經濟未來亮點

http://www.CRNTT.com   2009-08-21 10:22:30  


新興經濟區將為中國經濟今年“保八”立下汗馬功勞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訊/全球金融危機之下,中國出口外部環境遭遇空前厄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受衝擊尤其明顯。但隨著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中國經濟“東方不亮西邊亮”的態勢開始凸顯,以海西經濟區、北部灣、江蘇沿海地帶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區正成為領銜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據報道,北部灣經濟區以16.3%的經濟增幅傲視群雄,海西經濟區主體所在的福建省達8.5%,成渝經濟區所在的四川、重慶分別增長13.5%、12.6%,江蘇增長11.2%,長株潭增長13.6%左右,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速不僅超過全國平均增速,也高於昔日龍頭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增長極。毫無疑問,新興經濟區將為中國經濟今年“保八”立下汗馬功勞。

  第一財經發表安邦咨詢公司分析師陳和午文章表示,新興經濟區之所以為中國經濟應對本輪金融危機發揮重要作用,首先當然與國家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密不可分。繼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10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國務院在上半年就先後批准了海西區、橫琴島、江蘇沿海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等諸多區域經濟規劃,動作之大可謂史無前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中國區域經濟戰略布局已“全面開花”。

  其次,這些新興區域的後發優勢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砝碼。經濟學理論認為,相對落後的地區可以借鑒發達地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引進和利用發達地區先進的技術、資本、人力等,減小其發展的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實現本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即落後地區具有某種“後發優勢”。中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增長促成了新興經濟區域這種“後發優勢”的產生,也讓這些地區可以通過資本、技術、人才資源以及制度等來贏得相對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呈現出一種“東高西低”的地域性態勢,各種要素和產業活動高度向東南沿海地區集中,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這種結果既與改革開放過程中“兩個大局”地區發展戰略強調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的強制性導向有關,也與區域之間不同的歷史、文化、制度和資源禀賦要素等自發引致的市場驅動力量分不開。

  儘管經濟活動高度集中於沿海地區,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率,但是也顯著地加大了中國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一些落後地區甚至出現被“邊緣化”的危險。而隨著區域差距的擴大,又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明顯的負面效應。事實上,就連東南沿海地區自身近年來也日益承受著土地、能源和成本上升等帶來的“成長的煩惱”,部分省市不得不開始實施所謂“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轉型。

  文章認為,新興經濟區的崛起不僅醞釀著大量的投資機會,也將打造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亮點。這不僅有利於平衡國內生產力的布局、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會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減輕對外需的高度依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

  過去3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8%的高增速,下一個30年中國經濟的增速肯定會有所降低。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新興經濟區域的興起,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出現更加“多元”的局面,這些新興區域也將成為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和強勁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