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農民工之痛 誰之過

http://www.CRNTT.com   2010-04-22 11:29:50  


近年來不斷爆出農民工維權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目光開始注視農民及農民工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訊/由於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不足以為農民提供很好的支持。農民在外也就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權利…政府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工業如何反哺農業?城市如何反哺農村?只有當農村真正發展之後,農民工這一群體才有可能真正融入城市。這是與他們的經濟地位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同情他們,可以盡量在城市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但是,最終必須回歸經濟問題。光明網《光明觀察》今日刊發評論員曹偉的文章“農民工之痛,誰之過”,其內容如下:

  或許許多人沒有想過,農民成了目前影響中國發展的最大的瓶頸。中國農民創造了大量國內生產總值,但是卻被少數人所占有。農民同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卻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的同等權利。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民向工人轉型,出現農民工。卻依然由於名字前有農民兩個字,而成為弱勢群體。近年來,不斷爆出農民工維權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目光開始注視農民及農民工。但是,除了社會同情,我們對農民工所應給予的報酬依然太少。 

  如若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農民工問題還是得向源頭——農民問題回歸。 

  雖然改革開放的腳步始於農村。但是,在三十年前,農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沒有從廣大的中國農村消散。反而,家庭聯產承包是進一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這主要從產品分配形式上可以看出:農民生產的農作物主要是自己消費,而非作為商品進行商業交換。對於急需發展經濟的當時中國而言,農村只能是經濟改革的試點而非主體。當試點有所起效,改革即正式登陸城市。所以,農村改革實際上也是服務於之後的城市經濟改革。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城市,一個國家的政治主體在城市。城市一旦被注入新的活力,發展即是非常迅速的。相反,農村地區小農經濟盛行,活力欠缺,經濟政策無法起到最大效用。因而只能是依附於城市而發展。 

  正是由於中國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不同特點,造成相同發展時期的不同步。也正因為如此,國家為了盡快擺脫貧困,自然是以城市發展為主,農村發展為輔;農村必須先支持城市發展。 

  我們知道,小農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阻礙經濟發展。農村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破除小農經營改為規模化經營。但是,一方面城市發展急需農民支持,另一方面農民在田地里支出與收入的不平衡,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傾斜,所以農村發展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城市的發展急需大量建設者。而且,在當時,外出打工比務農顯然更加划算。於是農民開始轉型為工人。但是,由於是以農民的身份參與在城市建設當中。農民無法享受政策傾斜帶來的利益。農民依舊農民,但是幹著與農民身份不相稱的職業,所以“農民工”悄然興起。此時,農民再一次需要犧牲自身的利益去支持城市建設。農民工以大量的體力勞動,換來的僅是少量的金錢報酬。在中國發展之初,這些錢或許算不錯的收入。 

  但是,當中國經濟發展突破相當層次,城市發生巨變的時候,我們仍以當初的思考方式進行思維——思想深度並沒有伴隨經濟發展而發生改變。相反,卻出現退步的思想。由原來的工農平等思想轉向城市地位高於農村、城市人地位高於農民的錯位思想。 

  造成這種錯位思想出現的原因有這樣幾點。一是一直以來農村總是依附於城市。在歷史時期也罷,當代各國的狀況也罷,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賴於城市。二是就中國農民而言受教育程度低。這除了與農民本身思維方式相關以外,還與國家教育政策相關。國家的教育資源往往是偏向城市而非農村,造成了雙方教育地位的不平等。三是農民所從事的工作多為體力勞動,而且是極臟極累的苦力活。這些工作城市居民中是很少有人參與的。久而久之,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就是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四是城市居民是以主人的姿態俯視農民工的。因為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在城市居民眼中的低賤,所以城市居民認為農民工就是為自己服務的“下人”。自己揮之即來,揮之即去。而事實上似乎也是如此。第五,因為農民工這種“下人身份”,只能做低級勞動,獲得較低報酬。而城市的金錢觀念十分濃重——錢多地位高,錢少地位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