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調最低工資與收入分配改革無關

http://www.CRNTT.com   2010-07-02 09:57:51  


 
  其二,“削峰”與“自斂”。前者指壟斷國企不受節制的高工資、高福利和高補貼。這是收入分配不公的大敵。“削峰”斷斷續續早在進行,但效果始終不佳,且越“削”越高。一旦收入分配改革啟動,新一輪“削峰”如何進行,甭管出台何種新措施,筆者的看法比較悲觀。就兩條:一是監管者是明的,被監管者是暗的。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二是既得利益已經“坐大”,甭說硬“削”,即便採取贖買政策,也未必能在短期內收效;後者指政府先約束機關事業單位形式多樣的收入自肥現象,可現實是,政府這麼些年,從來就沒有約束過自己——形如自己抓住自己的頭髮不可能把自己提起來一樣,這一形象比喻,既契合物理定律,又比喻“政府的薪水”是由政府自我定價的。社會迄今沒有任何監督方式和手段。

  由此可判,未來收入分配改革,致力於“削峰”與“自斂”——斷言完全不靠譜欠客觀,若盲目樂觀過於當真,那是天真。

  其三,從二次分配上動腦筋。理論講,二次分配課目很多,似乎每個課目都有操作空間。但假定所有課目的空間都得到充分開拓(改革),它對改變貧富懸殊的“貢獻率”有多大?我們始終沒能讀到定量的描述,甚至連令人信服的定性描述也沒有。

  以務實計,二次分配有兩大課目有一定操作空間。第一,政府大幅壓縮針對企業的苛捐雜“費”。“費盤子”極大,每年約有4萬億元。若政府能痛下決心“讓費於企”,企業憑為員工加薪的銀行存根向政府據實“報銷”,加薪絕對可以名歸實至。問題是,“讓費於企”的核心是政改,眼下談何容易。為啥又說“有一定操作空間”?君不見,自金融危機來襲起,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確在帶頭向企業讓“費”。這是事實——但形如擠牙膏也是事實;第二,大幅提高個稅起徵點,若肯這麼做,此項改革乃收入分配真改革。有研究機構作過課題分析,起徵點從2000元上調至5000元,有近1億勞動人口可免繳個稅,政府為此只少收個稅1200億元,相當於去年預算內財政收入不到2%。可別小瞧了這2%,對於近1億勞動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200元是那麼實在。只是這事該不該做,怎麼做,政府迄今持閃爍其詞態度。

  闡述上調最低工資與收入分配改革無幹,還有一點也該分辨明晰。那就是,伴隨對“血汗工廠”情緒化的聲討,普遍為員工加薪在社會輿論眼里,似乎已成為解決收入分配嚴重不公的“特效藥”——藥效可另作討論,當務之急是按下葫蘆又起瓢——成千上萬技術含量有限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生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