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我的“右派”經歷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2:50:14  


 
  在造“衛星田”的同時,從各隊抽出的另一批精兵強將負責移水稻:在選定的長得最好、已經蠟黃。即將成熟的稻田裡,整蔸的水稻從稻田裡挖出來,不能傷根;一部分人擇稻棵,把穗小的擇出來,只留穗大杆壯的單株,不能傷杆傷葉傷穗。另有120個壯勞力抬著柳條筐用最快的速度把擇出的稻棵運到“衛星田”。“衛星田”那裡有20多個好手,把即將成熟稻子一棵挨一棵地“擠”到“衛星田”裡。移稻的進度很快,可是“擠”稻這邊卻遇到了麻煩,豐產坑裡填的馬糞和化肥都是容易發熱的東西,兩者合到一起,將近一米厚,溫度很高,“擠”稻的人一下去就燙得受不了,只好從場部取來十幾條皮褲(打魚穿的膠皮褲),“擠”稻的人穿上皮褲分成兩批輪流下去,每批下去也只能堅持五、六分鐘。現場有一個姓徐的技術員(是技校畢業剛到場裡來的),皺著眉頭說:“田裡溫度這麼高,作物根本不能成活。”自從孟曉夢被撤職以後,沒有人敢對大躍進中一些做法提意見,可能因為姓徐的技術員是國家幹部,場領導沒有當著勞教人員的面批判他,但也沒有接受他的意見。

  一畝“衛星田”終於用即將成熟的大量的稻棵擠滿了。可站在田邊,田裡的熱氣蒸騰,把手伸進稻子裡,燙手。大概場領導也覺得情況不妙,馬上調來12台吹風機,安在“衛星田”四周向田裡吹風。可是稻子擠得吹不進風。場領導又下令在田四邊打樁子,在相對的兩根樁子之間穿過稻田拉鉛絲,兩根鉛絲向相反的方向拉,在密擠的稻子當中拉出一條縫,然後兩台吹風機相對向縫裡吹風。效果仍不大,因為縫太窄,解決不了大面積的問題。場領導又下令用基建用的長竿圍“衛星田”搭高架,在“衛星田”上邊掛起幾十片“雨檔”(掛在窗上擋雨用),“雨檔”的下角穿上鉛絲,幾十個人拉著鉛絲,用“雨檔”從上邊給“衛星田”扇風。折騰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衛星田”上邊仍然熱氣蒸騰,稻子已經焦了,顆粒無收。直到第二年這塊地還是不能種莊稼。

  這次造“衛星田”移植的這片水稻是全場長得最好的,有近百畝,估產每畝可產800斤至1000斤,總產近十萬斤,場領導可能就是根據這片水稻的面積和產量擬定“衛星”計劃的。將近十萬斤產量的水稻擇優去劣,擠到一畝地裡,水稻已經蠟黃,移過去後即使略有減產,總可以收獲六七萬斤。但這種“計劃”缺乏起碼的生產知識,“衛星田”下邊是二尺多厚的馬糞和化肥,發酵以後溫度可達七八十度,上邊的水稻怎麼可能成活?即將成熟的水稻很難生出新的根系,移栽以後即使勉強活了,顆粒也不會飽滿,何況丟掉大量穗小的稻子,減產是必然的。所以,即使“衛星田”搞成了,結果也是衛星上天產量下降。事實是衛星沒有上天,白白損失十來萬斤稻穀,還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在大躍進的高潮中,文藝組的工作也很緊張,主要任務是在場部和各隊的墻壁上寫標語畫壁畫,主力是王小初。標語的字很大,由王小初畫出字框,我們幾個在框裡刷漿,壁畫則主要由王小初畫,有時魏秉錫打打下手,我的任務是提漿桶。此外,《勞教生活》還多次出專號,報道糧食高產和大煉鋼鐵的喜訊。

  到了1959年,大躍進持續升溫,人民公社化的勢頭也很迅猛。教養所為了使勞教人員親眼看到外面的大好形勢,多次組織外出參觀,有幾次參觀至今記憶猶新。

  一次是參觀公社社員深翻土地的大兵團作戰。濱海地區村莊稀疏,不像京、津地區和冀中那樣人口密集。但這支深翻土地大軍竟然有五六百人之多,而且有營、連、排、班的編制。我們去的時候,各連正在進行“拔河”比賽。據介紹,現在是休息時間,開展體育活動。一百多個社員分成兩隊,各執大繩的一頭,連長站在當中,吹哨子發令,兩隊各有一個揮小旗的呼喊加油,旁邊圍觀的也呐喊助威,呼聲震天,煞是熱烈。

  “拔河”結束以後,社員們休息了一會,開始了深翻土地的戰鬥,仍然是以連為單位,各包一片,互相比賽。各連的社員們排成齊刷刷的橫隊,齊頭並進,個個汗流如雨,揮鍬猛挖,挖下一鍬以後,向下再挖一鍬,挖出第二鍬,再挖第三鍬,三鍬的深度總有二尺多。當時就有人小聲地說:“這種深挖不是破壞土地嗎,把下邊含鹽的土挖到上邊來,這地還能長莊稼嗎?”

  其實這本是常識,海濱地區土地含鹽量高,主要是種水田,靠淡水洗鹽、壓鹽,如果種旱田必須採取兩種辦法,一個是填高,就是把要種的田填高二、三尺,老鄉們叫修台田,在台田四周築墊,雨水下到田裡流不出去,就可以向下壓鹽,經過幾年,上邊的土層含鹽低,就可以種莊稼了。一個是挖溝,就是田的四周挖排水溝,溝上的田也要四周築墊,雨水降到田裡往下壓鹽,田裡滲出的含鹽的水順排水溝排出去,天長日久,上邊土層含鹽就低了。兩種方法是一個道理,就是降低土壤的含鹽量。這裡的農民特別是年紀大的農民,在這裡種了幾十年的地不會不知道這裡種地的起碼知識,為什麼他們要舉著紅旗,喊著口號,親手毀掉賴以生存的田地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