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東亞峰會:中國的角色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0-10-29 11:19:49  


東盟通過招外援的方式抵消中國的影響力,使中國面臨嚴峻的角色危機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訊/正當亞洲領導人齊聚越南河內參加即將召開的東亞峰會之時,中日緊張關係成為會議的焦點,有些東盟國家與中國也有領土爭議問題,但這次它們將感受中日較量的熱力。美國原來一直缺席東亞峰會,這次希拉里代表美國出席,將為明年奧巴馬出席東亞峰會鋪路。華盛頓觀察家普遍認為,美國此舉是為了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10月29日新華國際)

  的確,此次峰會的召開正值中日關係處於十分緊張的地步。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指出,如今中日這兩個冤家正陷於由海上領士糾紛觸發的近年來最為嚴重的爭端之中。與中國也有領土爭議的東南亞國家正摩拳擦掌準備看好戲。中日兩國到現在都還沒確定溫家寶總理與菅直人首相是否會在峰會期間進行雙邊會晤,中日之間的怨恨可見一斑。

  當然,這只是東亞峰會中的一個插曲。更重要的是,除了原有會員國外,美國、俄羅斯參加此次峰會,將是該區域性國際組織的轉折點。現在,在東亞峰會裡,中國、美國、俄羅斯以及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大國匯聚一起,其最大的潛在危險在於,大國之間的角逐將會加深一些國家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內部分裂,影響東亞峰會的作用。

  一般來說,區域性國際組織都是以本地區成員國組成,如歐盟、美洲國家組織等。而近年來東盟卻高調吸收美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區域外的國家參加,讓大國之間的矛盾,來達到他們對東亞的主導作用。東盟的戰略設想是,利用大國對權力的追求,使大國勢力在東南亞地區達到一種平衡狀態,防止某個大國的勢力在該地區過分膨脹。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東盟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推行大國平衡外交,成立東盟地區論壇,倡儀召開亞歐首腦會議,推動相關國家構建東盟10+3機制/東亞峰會機制,同意區域外國家印度加入東亞峰會,對美國和俄羅斯有意參與東亞峰會表示歡迎等,都是東盟實踐大國均勢外交的重要舉措。

  對於東盟的這些做法,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一是東亞峰會的架構,本身體現了泛東亞化性質,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加入,也意味著東亞合作可以有一個更大的活動空間,印度可以連接整個南亞,澳、新可以通向大洋彼岸,也使得東亞峰會這個開放的平台更具吸引力,而美、俄的加入,使得這個平台不僅可以討論問題,而且有可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二是美國、俄羅斯獲邀參加東亞峰會,是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制衡手段。儘管東盟部分官員極力加以否定,但其做法已愈來愈明顯。法新社援引一位東盟國家外交官的話說,在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增強之際,和美俄加強聯繫,可以提供一個制衡的角色。必須要有制衡,否則這裡便是一國居統治地位,也就是說,東盟通過招外援的方式抵消中國的影響力。

  東亞峰會會員國擴充,實際上把原有的政治格局徹底打亂,使中國在東南亞的利益面臨巨大挑戰,甚至可能被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家分割。觀察人士注意到,在現有的東亞峰會中,日本和韓國是美國的盟友,俄羅斯與越南、印度有傳統友誼,其他東南亞國家則左右逢源,多頭取好,中國在其中似乎變得孤立無援、孤掌難鳴的趨向。

  實際上,中國在亞洲影響力卻遠遜於美國。例如前不久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南中國海主權問題上作出針對中國的表態時,一些國家極力迎合,讓中國十分被動。眾所周知,這些年中國對東南亞傾注了極大心血,無論在援建交通設施和經濟融合方面,都給東盟成員國以極大支持,但如今美國、俄羅斯一插手,中國這番心血恐怕就要付諸東流了。

  雖然中國在亞洲地位舉足輕重,其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已經有強烈的聲音喧嚷,稱中美(G2)應該共管世界。但是,我們很清楚,在世界舞台可以長袖善舞,而在亞洲,中國仍然沒有提出自己的遠景,除了睦鄰邦交,沒有一個戰略企圖是中國製造的,即使是“東盟十加三”,“中日韓三國峰會”等等,大都是隨著大勢而為。

  由於眾多大國在東亞峰會中的角逐,使中國面臨嚴峻的角色危機。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換個角度來看,東盟國家希望通過擴充會員國,想讓美俄日印等國家制衡中國,但不一定能達到其目的,反而使他們更為被動,因為讓大國牽著他們的鼻子走,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目前,由於中國參與的國際性組織已經夠多了,沒有必要再分散精力應付東亞峰會這樣一個空架子,而中國可以淡化在東亞峰會的角色。(光明網《光明觀察》 2010年10月29日 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