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社會本土化推動藍綠政治板塊位移

http://www.CRNTT.com   2011-02-28 00:57:31  


 
  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追求  削弱了經濟因素對國民黨的加分效應

  相關國族認同理論指出,“共同的經濟利益是共同體賴以立足的前提。將不同的區域利益納入國族經濟的主導框架,正是孕育人們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共同的物質福利能夠給予共同體內每個人以生活於共同體社會更多的利害捲入,將其切身的經濟利益轉化為對新的共同體的忠誠和自我意識”。(注4)共同的經濟利益對於構建共同的認同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尚未惠及台灣各階層的民眾,並且,在台灣本土化的過程中,當“本土意識”成為台灣民眾的道德追求時,單純的經濟利益無法為國民黨增加選票。

  (一)在台灣經濟回升復甦的背景下民眾的貧富差距在擴大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英九執政團隊努力改善兩岸關係,希望借助大陸經濟活水來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六月底大陸與台灣簽署歷史性的ECFA後,台灣就積極展開全球佈局,並在八月初與新加坡同步宣佈將洽商經濟合作協議。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出台,台灣經濟回升復甦,十月失業率降到5%以下,全年GDP有望比去年增長9.98%,觀光史上首次年度來台人數將破500萬,其中以大陸遊客最多。國民黨推出的競選廣告也打出“經濟牌”,但經濟表現卻似乎無法為國民黨選情注入太多活力。

  從台灣的實際情況分析,儘管台灣整體經濟狀況呈現復甦的勢頭,但是,台灣民眾的切身感受並不明顯。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在持續擴大,由1998年的32倍擴大到2008年的66倍。多數民眾享受不到亮麗的經濟成果。原因在於台灣經濟成長偏重出口帶動,長期依賴電子業的出口,但是“電子業的生產基地早已外移殆盡,顯示在經濟統計上的數字,只會創造產值,卻沒有增加就業、提升民眾所得的效果”(注5)。另外,為了發展經濟,台灣當局盲目相信“大投資、大建設”,忽略就業所得問題;盲目相信只要GDP能夠成長,全民就能雨露均沾;盲目相信自由市場運作,忽視社會福利等配套措施的建立。受訪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指出,“一大關鍵在於,所有政府亮出的經濟資料和經濟協定都無法轉換成民眾感受到的經濟效益”(注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