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俞新天:兩岸應共擔復興中華文化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2-01-04 07:50:19  


 
  百年悲情是一種集體記憶,兩岸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只是表現方法不同而已。為什麼滿清王朝喪權辱國、日本軍國主義入侵、國共內戰已經過去這麼長時間,悲情仍然揮之不去?社會學的研究揭示,記憶的原因並非時間的鄰近或久遠,而在於它們是一個群體共有的思想總體的一部分,而我們與這個群體的成員擁有某種關係。只要我們把自己置於群體的角度,接受它的旨趣,採取它的反思傾向,就足以回想起這些記憶。(注13)然而,集體記憶一般是指向過去的框架,為了改變它,就要憑藉現在的理性思維,當前的集體反思,以便形成新的觀念。新的觀念要克服強大的集體記憶,就必須有更加強大的集體活動和集體經驗。兩岸已經開始了和平發展的大交流、大合作,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就會積累更多的集體經驗。兩岸各界精英應當引領反思的潮流,為新觀念而催生。在共同復興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兩岸人民的“悲情意識”才會改變,文化自信心和自覺性才會從根本上提高。

   弘揚中華文化的價值觀

  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獨特性,梁潄溟指出,它與西洋文化、印度文化各代表一種文化路向。梁潄溟說中國人理性早熟,以道德代宗教,以倫理治社會,從家庭延伸至國家天下,做了客觀的分析,並說,“中國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國之不易興者或亦在此”。(注14)其他許多專家也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做了研究與概括。我將其匯總,並與印度和西方文化價值觀作一對照。有些無法對應,因為各具特點。

  (見表格)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印度文化都不一樣,獨樹一幟,富有特色。在當前人類面臨許多挑戰時,中華文化可以提供獨特的應對思路,可與其他文化形成互補作用。例如,在開展綠色低碳環保活動時,宣導“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價值觀,使人與自然友善相處,而不是征服自然,竭澤而漁,就大有俾益。在完善市場經濟法治的同時,還要加強個人的社會責任和道德修養,沒有這點,再健全的法治也形同虛設。在應對文化衝突、文明衝突、恐怖主義時,宣導“全體大用,圓融和諧”的文化包容、寬容,必定是有效的。未來人類應當建設什麼樣的世界,西方的現實主義理論、“均勢”戰略、國家利益最大化、爭奪霸權,應當走向衰落,“王道”取代“霸道”,是人民的期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