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防治PM2.5真的能成為我們的生活嗎

http://www.CRNTT.com   2012-01-10 11:32:10  


一些環保部門開始監測PM2.5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降低PM2.5做一些貢獻,以實際行動參與環保渠道的建設?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訊/“PM2.5一方面考驗著政府在節能減排方面有無剔骨療傷的膽識,另一方面也同樣考驗著普通民眾能不能實現環保觀念的全新轉型。樹立環保理念,不應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或者一場短暫的行動,它必須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青年報》今日登出評論員陳方的文章“防治PM2.5真的能成為我們的生活嗎”,全文如下:

  1月6日,北京市環保局首次公布了過去10年北京市PM2.5濃度數據,結果並不出人意料。雖然相關部門稱北京PM2.5年均濃度呈下降趨勢,但2010年的平均值仍然超標一倍。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說,“PM10還大幅超標,公布PM2.5意義不大,作為環保治理的一個步驟來說,現在還沒到探討防治PM2.5的階段。”(《齊魯晚報》1月9日)

  杜少中說的是實話,因為PM10的污染監測和治理還沒有實現。以北京為例,去年北京的PM10超標20%以上,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很嚴重,還沒有達標。作為環保治理的一個步驟來說,現在如果把過多的財力和人力放在PM2.5的監測和防治上,恐怕不現實。

  不過,與杜少中“保守”的態度相比,公眾或許更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2012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都將打響這場聲勢浩大的“PM2.5攻堅戰”。回顧PM2.5面紗被揭開的過程,有輿論評價說,“從民眾感知灰霾困擾,到微博呼籲推動,再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PM2.5的快速升溫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國家環保政策與公眾民意的良性互動。”

  而事實上,這場良性互動或許才剛剛開始。隨著公眾對PM2.5了解的深入,我們已然發現,PM2.5這個新詞雖然刺痛了在霧氣彌漫的環境中生活的國人神經,但它考驗的卻是節能減排的老話題。

  以北京市為例,有關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於燃煤、機動車燃油、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於揚塵,17%來源於溶劑使用及其他。所以說,PM2.5治理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大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機動車出行、餐飲油煙、噴塗噴漆裝修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當PM2.5這個看似“新鮮”的熱點話題一下子“退化”成節能減排的老話題時,不知道公眾對其迸發出的亢奮度還能保持多久?每一次環境危機,都會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和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這次關於PM2.5的討論同樣如此。PM2.5監測標準出台,無論對政府環保部門還是普通民眾來說,這都是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多少有些讓人擔憂的是,當PM2.5從一個陌生新鮮的概念,回歸到“節能減排”的老話題時,公眾會不會從曾經的亢奮變成“審美疲勞”?

  節能減排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在普通民眾的認知裡,節能減排更大程度上體現為政府行動。比如,提升產業發展結構、改善技術節能體制以便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等等,這些“宏大”的命題,普通民眾是無力解決的。事實上,PM2.5的正式亮相,確實也為政府審視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PM2.5背後的減排重任,更加考驗政府打造“綠色經濟”的能力和智慧。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講,PM2.5也讓普通民眾直面污染嚴重的現實。

  降低PM2.5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部分,但同等重要的是,必須嚴控機動車污染。綠色出行,應當成為每一個負責任公民的必須之舉。攻堅PM2.5,你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在成熟的公民社會裡,公民不僅應該珍惜知情權的獲取,更應該在獲取知情權之後有所行動。之前,很多人都參與了果PM2.5的討論,甚至很多地方的民間環保組織,都在發起自測PM2.5的行動。如今,一些環保部門開始監測PM2.5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為降低PM2.5做一些貢獻,以實際行動參與環保渠道的建設?

   PM2.5一方面考驗著政府在節能減排方面有無剔骨療傷的膽識,另一方面也同樣考驗著普通民眾能不能實現環保觀念的全新轉型。樹立環保理念,不應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或者一場短暫的行動,它必須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