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全球化中的東亞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2-05-15 08:06:38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訊/“東亞模式可以總結為:先經濟、再社會、後政治;先發展、再分配、後民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全球化中的東亞模式”:

  人們所說的東亞模式的主體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些社會在市場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道路上,是非常成功的典範。它們基本上也走過了西方成功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但有兩點很不相同,其一是經濟現代化的時間大大縮短,在數十年時間裡,經濟體從落後轉型到發達,或者用新加坡李光耀先生的話說,是從“第三世界”轉型到“第一世界”;其二是政治發展的相對和平。在西方,民主化的過程充滿暴力,但在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無論是已經民主化的還是正在民主化的社會,並沒有出現像歐洲那樣的大規模的和持續的內部社會主義運動。東亞模式可以總結為:先經濟、再社會、後政治;先發展、再分配、後民主。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在明治維新和之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裡,日本首先進行了國家制度建設,包括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日本的民主(確切地說是選舉政治)是在二戰後美國占領期間建立起來的,但人們都明白,日本儘管也像西方那樣是選舉民主,日本民主和西方民主不一樣。在很長歷史時間裡,日本是一黨獨大體制,即日本自由民主黨牢牢掌握著國家政權,是一種高度集權的民主體制。儘管自民黨內部有派系競爭,但反對黨沒有能力挑戰自民黨的一黨獨大。

  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之後,日本花費了大約20多年的時間,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同時,因為政府財力的增加,政府開始大量進行社會投資,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速。應當說,選舉民主在社會建設方面扮演了一個積極的角色。因為要得到選票,政治人物努力把國家財政大力投入社會建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保障了日本長時期的經濟發展,而在社會制度保障下的龐大中產階級,構成了日本社會穩定的基礎。從這次日本社會對大地震、海嘯、核洩漏的反應來看,日本社會的強大是顯然的。實際上,今天的日本已經呈現出典型的強社會、弱政府的狀況,就是說,即使在政府失效的情況下,社會也能正常運作。

  日本之後,亞洲“四小龍”也基本上走上了類似日本的道路。唯一不同的是上面提到的民主化。表面上看,日本的民主化發生在經濟起飛之前。但是,民主化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的占領,並且是一黨獨大的權威主義式選舉民主。而在“四小龍”,經濟發展、社會建設都發生在民主化之前。“四小龍”首先是建立一個權威主義政權,然後實現高速經濟發展。等社會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政府再搞社會制度建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