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八大之後如何創造中國政治新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12-11-20 09:28:11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十八大之後如何創造中國政治新大局”,文章說,如何以新的方式來治理越來越複雜的社會,這更需要包括政治、社會在內的改革。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層。不過,正是在產生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層方面,中國政治面臨最為嚴峻的挑戰。詳論如下:

  隨著新一屆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產生,這一年多來圍繞著中共十八大意識形態、改革路線、政策和人事等的各種政治也應當可以告一段落了。現在,人們期待著的是十八大產生的新一代領導人,會如何開創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格局。政治過去了,人們就要回歸常態。正如習近平早些時候著文所強調的,“重在執行”。

  十八大毫無疑問構成了中國政治年的核心。十八大標誌著中國現代競爭性政治的誕生。和傳統個人專制及強人政治不同,競爭性政治意味著政治人物之間的協商、妥協和合作。當代中國面臨的政治局面是:一方面,強人政治之後,競爭性政治已經成為事實;另一方面,支持競爭性政治制度平台的建設還處於非常初級階段。考慮到這種矛盾的存在,就不難理解圍繞著十八大的各種謠言、醜聞和各種版本的人事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說,十八大本身的實踐就是在探索如何把競爭性政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使得制度可以同時兼顧到黨內民主和權力相對集中的需要。在制度的頂層設計方面,十八大取得了具有實質性的進步。

  第一是政治局常委規模的再調整。政治局常委的規模一直沒有定下來,從1980年代的五人擴展到1990年代的七人,再擴展到本世紀初的九人。這種規模的擴大本身就反映了黨內民主的需要。強人政治之後,必然是多人政治;多人政治就要求一定的民主平台,常委人數的擴大變得不可避免。但常委規模的擴大也產生了諸多負面的效應,主要是過多的內部多元主義。常委之間實行“勞動分工”,因為缺少有效的協調制度,導致了各方面之間過多的互相制衡,決策效率成為大問題。這次重新回到七人就是要克服這些負面的效應。規模減小了,權力可以相對集中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權力和責任分離的局面。例如政法系統的職能可以和全國人大整合起來,回到從前彭真和喬石任委員長時的局面。又如,宣傳系統和黨務系統的職能能夠整合起來,避免宣傳和黨務系統的不一致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