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密集文化交流舒緩顯性台獨

http://www.CRNTT.com   2013-02-13 00:20:38  


 
    探討兩岸認同斷裂的原因

  台北會談主辦單位(兩岸統合學會)以“背對背奔跑”來形容兩岸認同斷裂問題,完全符合現狀。張亞中理事長舉出一個最近發生的實例:今年10月中旬,馬英九接獲一份民意調查結果,問卷的第一個問題是“有人說‘原住民之外,大多數台灣人來自中國大陸,是炎黃子孫,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但也有人說‘雖然很多台灣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但兩百年來已經發展出獨立的血統和文化,是台灣民族,而不是中華民族’,請問您比較贊成哪一種說法?”。

  民調問卷結果顯示,19至29歲這個年齡層接受過李扁執政時期所謂“同心圓史觀”的選民,認同第二種說法的比例竟高達66.67%。這樣的結果讓人驚訝且百思不解。姑且不論前項民調的真實性或問卷設計是否有導引之嫌,台灣的中國意識淡薄,則是不爭的事實。

  有關探討兩岸認同斷裂加深問題,參與台北會談的兩岸學者看法雖不盡相同,但都同意現在是提升兩岸認同的契機,“掌握機遇,創造氛圍”與“自信、尊重、包容”在會場內不絕於耳。兩岸學者都同意,兩岸的安全利益與經濟利益不斷增加的同時,認同意識和價值理念卻持續下降。其實,兩岸文化認同從來不成為問題,政治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分歧卻愈來愈明顯。從會議期間學者的對話可以看出,兩岸學者認為造成台灣的認同斷裂,北京與台北都要負責任。

  1971年之後,大陸在國際社會壟斷中國身分的使用,逐漸淡化了台灣的中國意識,是台灣學者最普遍說法。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提到一個親身經歷的實例:1990年代他在巴黎讀書時,因選修國際行政課程而必須申請至國際組織實習,卻四處碰壁。最終他雖獲日內瓦某國際組織的錄取通知,報到時竟因持“中華民國”護照而被拒於門外。當時蘇教授辯稱自己是中國人,對方的回應卻是“你不是中國人,你是台灣人。我們已向中國大使館查證,他們說你不是中國人。”李登輝與陳水扁主政廿餘年期間,不斷形塑台灣的認同史觀,長期已經刻印在台灣年輕一代學子的腦海。及至馬英久執政,國民黨雖有意撥亂反正,卻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台獨史觀的歷史課綱,至今依然存在於各中學,例如“全華”出版社發行的高中歷史課本,就把日本侵華戰爭喻為“聖戰”,把日本殘民以逞的徵兵與慰安婦,詮釋為“激發年輕人熱血愛國情操得到成效”。馬英九閱後的感想是“怵目驚心”,卻不見其有撥亂反正的作為。

  台灣學者直言指出,兩岸應共同改善政治認同問題。馬政府不宜將維繫政權過度寄託於經濟表現,而應對台灣年輕一代強化其理想與信念,大陸方面則不宜將兩岸關係的深化繫於經濟讓利,而是設法改善在台灣增長中國意識的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