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加坡神話破滅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3-04-19 10:09:55  


 
  因為擔心福利養懶人,新加坡的福利政策一直強調“自力更生”,國民住屋、醫療費用與退休等生活所需,主要依賴個人公積金(CPF)與其他積蓄。如果仍有財政困難,他們需要向親友求助。政府只扮演最後資源提供者,以短期或一次過撥款照顧燃眉之急。

  學者說,新加坡的福利政策,既不具有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功能(socially non-redistributive),福利也愈來愈像商品(commodifying)。例如港人熟識的組屋,單位市值是政府眼中的一種國民退休保障(Assets’value can be unlocked for retirement)。所以去年曾有新加坡經濟學者指出,“公共房屋”組屋作為國民私人投資工具,已成為獅城的獨特現象。著名博客區偉鵬(Alex Au)甚至在文章Time we had real public housing分析,自從組屋由市場分配,新加坡已沒有真正的“公共房屋”。

  在這種被形容為將“貧窮個人化”(Individualizing poverty)的社會政策下,一般人生活負擔重,壓力大。福利僅能讓基層過活、難助他們在社會中向上流動。最近有專家指,新加坡的醫療儲蓄制度(3Ms),只夠應付病人醫療總開支15%,並建議政府增加醫療撥款。

  匯豐銀行(HSBC)剛剛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人預計自己退休後能多活17年,但積蓄會在9年內被高昂生活費和醫療成本耗盡。去年,前國家工資理事會(National Wage Council)主席林崇椰(Lim Chong Yah)就曾提出“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建議,主張“低薪者加薪三年,高薪者凍薪”,改善基層人士處境。

  近年外來人口急速膨脹,使生活成本上漲更快,工資增長進一步放緩,容易受壓的小市民生活更感吃力,去年新加坡成為全球最不快樂國家。白皮書引起社會極大反響,其實不是意外。

從“人口政策”變成“人口預測”的白皮書

  面對公眾的批評浪潮,政府推銷人口白皮書時,不得不放軟姿態。白皮書中的“人口政策”字眼被删去,“人口預測”取而代之。總理李顯龍談論人口問題時,公開承認政府早前缺乏清晰遠見,配套因此沒有追上人口增長的步伐。這反而加強了民眾的抗拒情緒。

  白皮書同樣沒有得到社會精英好評。前財政部高級官員Donald Low批評,白皮書既沒有羅列參考書目,讓公眾了解與審視政策背後的邏輯,論點亦缺乏案例支持。幾位經濟學家撰文,指出白皮書關於經濟發展的迷思。執政黨的議員殷吉星(Inderjit Singh),也質疑政策的必要,其國會發言被形容“比反對黨更反對黨”。最後國會表決白皮書時,殷吉星缺席投票。

  幾個反對黨,國民團結黨(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 NSP)、工人黨(Workers’Party)、新加坡民主黨(Singapore Democratic Party, SDP),紛紛拋出反建議。國民團結黨更呼籲就白皮書舉行全民公投。社會爭論更熾熱。

社會爭論議題

  針對白皮書的批評,主要圍繞三方面,分別是:

  1. 經濟增長方式;
  2. 國家發展目標;
  3. 國家身份認同問題。

經濟增長方式

  人口學學者Wolfgang Lutz日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時說,未來新加坡的人口老化與經濟放慢沒有必然關係,理據是塞浦路斯共和國(Cyprus)人口遠比德國年輕,但經濟發展卻不如後者。Lutz的結論是,經濟增長取決於人口質素,包括民眾的想象力與創意,而不是人口年齡。工人黨立場類似,視老年人口為人力資源,而非包袱。

  即使承認未來人口老化會拖慢經濟,論者也不認同輸入外地人是問題的理想解決辦法。有人引用新加坡政府統計數據,指過去二十年外來人口數字上升後,生產力反而下降,對經濟發展不見得有幫助(見圖一)。經濟學家反駁政府觀點,指停止大量輸入廉價外勞,會增加營商成本與失業率的想法,形同包庇生產力不足的企業、不鼓勵創新,這不利經濟增長。

  前政府高官嚴崇濤(Ngiam Tong Dow)受訪時直言,雇主依賴低成本、低技能和低工資的外勞是過往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敗筆,政府不可再被雇主威脅,繼續大量引入外勞。有博客指,近年只有s工作准許證(s- pass,申請人士為資歷較低的外地專業人士)數量仍然增幅顯著,質疑雇主要找相同資歷的本地人填補空缺並不難,政府沒有必要增加輸入這些“專才”。(圖二)不少看法認為,外來人口急增,不但可能令生育率更低,而且會在更短時間內製造更大的老年人口包袱。

  論者眼中的理想替代方案,是減低國家對外來資金與人力的依賴,仿效法國與瑞典扭轉低生育趨勢,挽留本土人才(世界銀行資料顯示,至2010年,已有近30萬新加坡人移民海外),以及大力推動本土經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